箏壇直擊-中國箏樂傳統與現代發展講座暨王小月老師專訪
(是次採訪以普通話進行,我們使用逐字記錄方式編寫整個訪問過程。)
記者:王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香港古箏網的訪問。
王小月老師:您好。
記者:王老師這次來到香港,對香港有什麼看法?香港的觀眾給您什麼樣的印象呢?
王小月老師:啊~我來香港擔任評委好幾次啦,香港這裡頭學術氣氛還是挺濃的。就是搞一些比賽啊、搞一些什麼的。我看在我們來的同事還有很多背琴下飛機的坐車的,我就看不少的人也在組織一些活動。
本來作為專業院校的老師或者同學們對這些民間主辦的比賽不是很重視,重視的是中國主辦的比賽什麼的。我後來做了幾次評委之後就看到來參賽同學的情況,我感覺民間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古箏它曾經生長在民間,幾千年來大家把它流傳下來的。正式因為民間把它流傳下來,有人彈有人繼承有人發展那才有今天。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民間方面的發展,這個啦對學箏繼承箏了解箏都有很大的幫助,對箏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您看瑟這個樂器跟箏是同一時期的樂器,但是瑟現在不見了,為什麼?因為它都在宮裡頭的啊,沒有在民間流傳啊,所以現在就沒有啦,自生自滅啦。這幾年古箏的發展勝過了我們幾百年的發展速度,是吧?雖然幾千年啦,但是留給我們的東西很少,只有文字上能看到,又沒有譜子又沒有音像聲音什麼的,所以只能是文學家喜歡而對這個樂器進行描述。有些文字上的記載,聽不了聲音,有些就失傳了。所以我覺得現在的科學發展、錄音錄像啊、或者說這些對古箏發展的積累啊~
記者:就是說大眾都能接觸到~
王小月老師:對。
記者:那您覺得香港跟國內比,觀眾最大的分別是什麼?
王小月老師:我覺得差不多的,包括台灣。我在香港和澳門,因為我們也去澳門,在那邊擔任比賽評委,還有跟學生去那邊演出。我在比賽中擔任評委看過香港和澳門的選手的演出,我感到他們對藝術的美更追求。民間這個傳統的東西保留的挺好的。國內那些小孩他們彈的一些現代的創作的東西比較多一些,就是香港和澳門的選手他們對傳統音樂的風格和美的追求更多一些。而他們演奏的時候心態很平衡很美,他們彈琴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愛好,是對美的追求。
記者:那麼這次來到香港,希望能帶什麼東西比香港觀眾呢?
王小月老師:原本我這個講座啊,也是到香港來首次來講這些。我也在想,沒來之前在準備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講什麼啦?就看到現在的孩子不管是香港還是大陸的,他們都很熱愛,都在努力的學習,在百忙中還抽時間去練,讓我們這些人不管是大小老少,我們都在同一條線上,為了古箏的傳播、繼承和發展,或者說對箏那麼美麗的聲音的享受,傳承這個中國古箏藝術文化的精華。同時那還有創新的樂曲這些,在比賽當中這些曲目都能展示出來。從追求上來講啦,我覺得香港也好台灣也好它們都不肯落後啦。當然大陸的那邊就是,因為它們院校比較多,學院高等學府比較多,所以他們呢個就是啊比較前沿一些現在發展的的還是比較複雜一點,技術比較難的這些東西還是比較有實力。大學裡的、學歷比較高的一些青年的演奏家,他們很努力,您一看就能感覺到他們敬業的那個精神。但是我覺得香港台灣他們都不肯落後的,他們也是想向那個方向追求。總而言之大家都在繼承和發展古箏的呢個工作當中,像您們網站也是在很努力的在做這個,是吧?對,我覺得這個對古箏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另外我們在四川音樂學院在成都那邊不是去年七月份在那搞了一個傳統曲的一個展示和比賽嗎?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古箏啦,咱們中國那麼大,古箏被大家喜歡,所以各處都有,大概是用地域來分別這幾個流派。但是我覺得現在創新的曲也是相當不錯的,我覺得創新的東西很好,它把古箏的演奏器樂化,和把它完美的展示,推上一個高度。但是也有一點,它也是音樂學院的高年級學生、有一定演奏能力的人才能去做的。一旦這個要不做了,那就等於說要失傳,因為它沒有特別深厚的民間基礎。
記者:現代箏發展及演奏方法層出不窮,有些追求音色要夠響亮的,有些加入不同的當代表演藝術,例如曲目彈到一半大叫一聲,甚至有些上台不彈一音就走回去,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王小月老師:創新的東西和創意的東西,我覺得是根據自己的愛好,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吧!但是您這個東西是否能經得上時間的考驗,將來人們會不會喜歡會不會流傳百世,那要經得住考驗的。我相信我們古箏幾千年的路走過來,肯定是有千千萬萬的、千軍萬馬的這種人緣、樂曲和成果。但是現在流傳給我們後世的沒什麼東西啦,為什麼?這就是您在流傳過程當中,有一種的遺憾就是失傳了;有一種就是大家都不喜歡它就自生自滅了;有一種是大家都喜歡,就是精華精彩的東西,大家都在學,還繼續在演出去。所以我覺得這個時代在考驗也在淘金,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我相信這一點。所以啦現代的東西從我們心裡來講,我們幹這個的,我們希望古箏發展,就是您將來發展方向的問題。這種方向啦,我覺得啊,唔~今天上午講座的時候我還在說,因為古箏從一開始它就是一弦一柱的,這個柱啦可以放在這也可以放在那,它是活的。弦啦,它現在改革了,張力不一樣。以前是跟古琴一樣,用同樣的手法去綁弦,然後用雁柱(筆者按:即現代古箏的箏碼)去調音。所以有些人說瑟是雙排碼,我不認為。我認為它有可能需要這個音,需要那個音放在前面就有這個音,放到後面就沒有,那音能從哪裡出來它就放哪,所以就形成了有前有後。您想,弦多它不可能一個比一個緊,緊到最後都不能動啦,那怎麼辦啦?我是這樣認為的,就是通過現在的這個曲子,我就是自己回想起來我看過的畫面,我覺得很有可能它並不是真正的就是要設計兩排碼子。您看焦金海老師寫過一個新作品,他就用一個我們傳統的古箏,在那邊又放一個碼子,那兩個碼子中間產生了一個他需要的音,他是放一個兩個,可是他放多了不就變成兩排碼了嗎?這個都是追求特殊的音效和效果啊,一個新鮮的東西,引人注目的,它就出了新的花樣了。所以我覺得現在箏樂要發展、要有活力,要出現新的血液,要有鼓勵,不管是彈箏的還是作曲家應該大量的寫。至於寫出來的東西將來是否能流芳百世,那就是要看您的觀點,看將來發展的趨向。所以總的來講我覺得,健康,是好的。我們,也是,需要有普及的東西,也需要有提高的東西,這樣就能把古箏的潛力發掘出來,包括古箏樂種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記者:所以老師您覺得箏樂的發展現在是向好的方向前進嗎?
王小月老師:唔~也是它以前缺乏的一個方面,現在來彌補。因為現在,我也從業五十年啦。我也在上學的時候看到別的樂器。我曾經看到琵琶的改革,它的品,排的那麼多,然後它就為了有了這個樂器之後,它就為了展示這個樂器的這個比以前的那個強,他就彈很多啊,那個時候劉德海啊都是那個時候練出來的。就是那個時候,在民樂這個領域裡面琵琶是非常先進的。後來緊接著揚琴就擴展音域,大揚琴,還帶止音器什麼的,腳底下有踏板。聲音很美,比以前厚了。因為以前流傳的就是民間的,就是鋼絲的那種小揚琴,看到廣東音樂啊、那個絲竹音樂的那種揚琴,後來它就擴展音域。然後它表現力各個方面在樂隊的作用啊和重奏裡的那種色彩那種音色什麼的都有,我看到過在民樂的以個一個發展,那個時候古箏就讓人感到哎呀~我上學時候就是這樣的,鋼絲箏,我彈的是十六弦的~
記者:啊~
王小月老師:所以,覺得音域又不夠人家寬、音也沒人家那麼多、作品啊又都是五聲音階的。G調C調D調的,轉調,也就是規則的五聲音階轉調。所以有時候那些琵琶學生覺得~「您看我們,這個狼牙山五壯士,啊啊啊啊啊啊……(筆者按:這裡王小月老師老師模仿琵琶曲《狼牙山五壯士》中,使用到的特殊技巧產生的音效。)您們古箏成嗎?」結果我那個師兄啊,跟我一起的時候我那個師兄啊,就那個琵琶同學,他後來到北京跟劉德海學習,沒事就在院裡練,坐在那裡彈,誰願意看就看願意聽就聽,他就練什麼《狼牙山五壯士》啊、還有《英雄戰勝大渡河》啊,那個是好幾個聲部的合唱隊的作品,他都能把那些和弦彈出來,就是展示他的能力嘛,因為它的品排的多啊。結果我們師兄不服,就說古箏也有《英雄戰勝大渡河》,那時候也有人移到箏上彈嘛,他說「您看我這個,和弦~」就是《大渡河》嘛,它需要氣氛襯托嘛,「和弦,轟轟轟轟轟,怎麼樣?我現在力度比你大多啦!」他就是這樣跟琵琶的人說,「我們古箏的和聲比您們琵琶豐富多啦,您們再彈也就那四根弦,就五個手指頭。」所以啦,我們經歷的就是說,五十年代,解放以後,把民樂放在學院裡頭、放在大學裡作為一個專業一個一個的去訓練。而那個時候就是培養人才,建立教學教材的,挖掘民間的時代,那個時候北京經常有調研和匯演,民歌也是民間的也來參加,然後器樂演奏也是來北京調研。凡是在北京比賽能名列前茅的或者獲獎的,中央音樂學院都要請到音樂學院裡教、傳授,然後給他們錄音。天津音樂學院以前就是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
記者:唔~
王小月老師:後來他們在北京選了一個校址以後,就把這個學校一分為二,留下來的就是天津的師資,搬走的就是中央的,所以這兩個學校我們天津的一到北京,他們就說「啊!老家來人了!」就是非常的親切。剛分開的時候,有些老師到北京去,您做學生的就去北京,老師在天津就留在天津。還有的學生就留在這,老師在北京,學校出錢,每星期坐火車到北京去上課。
記者:啊~
王小月老師:還有些老師啦,從北京每星期到天津來上課,也有些老師每星期到北京去上課,就是學生和老師就是川流不息的。那時候從北京到天津就兩塊錢,火車票!
記者:哈哈!
王小月老師:一塊八兩塊二!我記得很清楚!就是那些有管樂的學生啊,他們都是兩邊跑的。
記者:那現在兩間學校是良性競爭還是~
王小月老師:現在沒有啊對~就是這樣,中央是國家辦的,就是國家養起來,它們的經費都是國家給的。天津那,就屬於地方院校啦。我們就是大區的,比如說內蒙啊山西啊,就整個華北地區是我們的招生範圍,那個年代是計劃經濟啊,後來一發展開以後,我們也全國招生啦。但是以經費來源和管理這個學校來看,兩個是不一樣。中央是中央部屬直接的,中國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以前都是中央部屬的,現在上海就放回上海市啦,中央不管啦;然後中國音樂學院就放回北京市啦,現在就留了一個中央音樂學院,就是我們國家最高的一個學院。
記者:那作為一個著名的音樂家,老師可以提一些意見給香港的學生嗎?其實我也是彈古箏的。
王小月老師:從您心裡來說您比較願意彈什麼?
記者:我比較願意~其實我覺得香港學生一開始接受傳統的音樂為主,所以我想要先練好傳統的,再彈一些創新的曲子。
王小月老師:實際上啊,好的創新曲子它應該都有傳統的東西在裡面,這裡邊就有一個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就是傳統的有些基本功,優秀的好的精華的東西,不能掉,掉了古箏的根就沒有了。但是也非得說一定要把傳統的東西先學好啦才彈現代的。就是說不管是年輕的老師還是年輕的學生,都需要重視傳統的,您學的這個東西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這兩千多年怎麼發展過來的?它肯定有它的優點,要不然它就沒有啦,像瑟一樣。古箏為什麼有柱?古箏最早是五條弦的樂器,就是五弦箏,所以瑟啊筑啊箏啊都是那個時代的樂器。但是現在筑已經沒有了,擊筑啊,現在已經沒有了。所以用其他的打擊樂器代替,現在連定音鼓都在用了,所以拿棒子演奏的筑已經不存在啦,這是最早的敲擊樂器。瑟啦現在只有記載,說它弦多,但是也不見啦。只有箏現在不光有,還有很多的風格流派和很多新的作品,這就說明了它的生命力,說明了教箏彈箏的人作出了很多貢獻。
記者:比如我學箏快十年啦,學的都是考級裡面的曲目,我覺得不足夠,地方箏派的曲目沒多少可以選。
王小月老師:應該學,應該重視這個。以前五十年代的時候也非常重視這個,現在都講創新,所以傳統的方面就比較差一些。我覺得傳統的東西要抓緊去學啦,因為一些很多彈傳統曲的老先生都已經過世了。我們為什麼幾千年以來留下來的東西不多啦?就是這些東西都是要隨人學的,所以很容易失傳啦。其實中國古老文化有很多優秀文化有很多,有的您不重視的話它有可能會失傳。所以啊發展、創新的同時,不要忘記傳統,這是民族的根,這是古箏的根。另外啦還是說,還是我剛剛說的那個,現代的曲目它只是發揮了古箏的潛力和表現能力,繼續去表現它的優點。但是在音樂性上這個方面,您要為中國人服務嗎,為什麼中國的古箏唐代的時候傳到日本去現在就變成日本箏啦?就是日本人用它來演奏日本的音樂,它就發展出它那個系統啦,就是我們說的流派啦。對一個國家來講啦,它就是日本箏啦。所以我們應該重視發展那種傳統的東西,不然就會失傳啦,您的音樂要有中國的,嚴格來說現代的作品啦應該是中國民族音調,民族音樂為基礎的,加上西方現代的創作手段和作曲法。結合,這是中西結合。另外啦應該說以前古箏啦是漢族的音樂比較多,現在有很多小數民族的音樂都拿到古箏上彈啦,所以您聽起來有點耳目一新對吧?但是它還是為中國人服務。像呢個誰,徐曉琳的呢個《黔中賦》,它就是貴州民歌嘛,王中山寫的呢個《雲嶺音畫》,也用了很多民歌在裡面啊。我們有很多彈箏的人寫的東西很好,一是他們在技法上能有很好的結合。我覺得王中山在這個方面他是很有成績的。就是我們在教學當中我比較願意用他的東西,是因為他是彈箏的,他寫的東西對箏的技法的發揮,和技術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幫助。
記者:好。謝謝。
王小月老師:現在有使用五聲音階調弦結合的很好的,比如西安一些老師他們創作的東西有民族的根,有民族音樂的基礎在裡面,然後它有一些新的作曲法。但也有人啦追求怪異,那個沒什麼意義我覺得。奇怪這兩個字,所以在字典裡有,還是真有奇怪的事情,也就是為那些奇怪的事情做這個字。但是呢太怪啦就沒什麼意義啦。這個音樂藝術啊,還是追求美的東西,追求自然的美,回歸自然,那種和諧,讓人聽了以後,心境各個方面是一種美的享受吧,我覺得還是這樣要不然人累了大半天就是為了醜嗎就是為了怪嗎?醜八怪,醜跟怪放在一起,我覺得中國字真是有意思。您太怪了就醜啦,是吧?所以真善美和醜八怪,您們自己挑,但是大家一定要重視傳統。
記者:謝謝老師接受我們的訪問。
同時我們亦十分榮幸地訪問了是次的主辦單位中國青少年民族樂器協會的胡主席及袁副主席。
記者:我們知道您們這個協會在香港開辦了,可以介紹一下您們的宗旨和目的是什麼?是關於推廣中國音樂予同學嗎?
袁副主席:我們現在正在主辦一些不同的活動、比賽等等,希望不單單是學生,有興趣的中樂愛好者、老師有興趣也可以參加,讓大家有一個交流的平台,了解學習的方向。中樂是中國人的樂器,應該多一些推廣的。
胡主席:這個怎麼說啦?我們這個協會是在香港成立的,是在香港註冊的。就像剛剛王老師提到過,香港已經有很多團體在辦這些活動。我們這個協會是起步的比較晚,但是在這個協會成立之前啦,我本人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地方,做過很多關於中樂的一些活動,也是承蒙很多中樂老師的支持啊,才能走到今天。我們做這個活動,作為主辦方來說,我們提供一個平台、機會,讓大家能夠聯繫在一起。還有學琴有些時候它是需要一個目標的,您必須有一個目標去完成,才有練琴學習的動力。
記者:對,以前我們訪問過一些學生他們也是這樣認為的。
袁副主席:他知道自己的水平,才會有動力繼續往前。
胡主席:我們這次邀請了國內還有台灣方面專業上很有分量的老師,就是希望讓大家有機會可以跟這些老師有個接觸。我覺得如果我是學琴的,我會很希望有這樣的平台能接觸到一些我平時接觸不了的大師。他現在在我面前,為我的演奏作一個鑒定,這是我們主辦比賽的一個意義。國內現在有一些大型的比賽,像金鐘杯、文華杯等等,我非常認可這些比賽。但是,正是因為所有人都很認可,所以並不是所以人都會有參與的機會。能真正參與這些比賽的人,您可以去了解一下,有多少。那是不是其他人就不需要機會啦?我覺得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需要建立這樣的一個平台。青樂杯這個品牌,我們希望一直辦下去,在兩岸三地甚至全球都能發展,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
簡介
中國青少年民族器樂協會 - http://www.cynm.org/index.asp
中國青少年民族器樂協會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登記註冊的社會團體組織。由世界各地華人藝術家和民樂愛好者自願組成。
推廣普及中國民樂藝術,立足中華放眼國際,促進國際間青少年文化交流。
積極開展青少年民樂藝術宣傳、交流、研討、考級、比賽、評定、創作、培訓、講座等系列活動。
廣泛團結各地民樂藝術教育工作者,通過會刊發表、媒體報導等管道,傳播展示國內外民樂藝術教學成果及成功經驗。定期組織學術研究成果作品評選,發掘國內外優秀藝術人才,給予獎勵和表彰。
與國內外相關民樂藝術演出團體、高等藝術院校建立聯盟,策劃、組織、參與國際性民樂藝術交流活動。
對會員有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責,為會員搭建學習交流平臺,鼓勵和幫助會員提高專業水準和藝術修養。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發現、培養新生力量,本著自願入會的原則發展會員,通過廣大會員的共同努力和凝聚力推動青少年民樂事業大發展。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