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人專訪-劉樂:編織古箏音樂夢
劉樂:編織古箏音樂夢
劉樂,青年古箏演奏家,中國音樂最高權威獎項“金鐘獎”金獎獲得者,亦是近年最活躍國內外箏壇的年青演奏家之一。他是如何把古箏音樂夢編織出來?
「學古箏,因為夠冷門」
跟很多古箏名家一樣,劉樂從小便學習古箏:「我5歲的時候開始學古箏,其實都是機緣巧合下學的,因為本來學畫畫的,卻被騙了去參加小朋友古箏班。」他回憶著說。能留住小朋友的心,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因為我覺得古箏外貌很漂亮啊,而且大家都覺得學藝術一定要挑一個冷門的來學,當時古箏還沒有普及,所以便繼續學古箏了。」後來卻因為是冷門,劉樂得到了很多發展的機會,他憶述小時候大家都對他彈古箏很好奇,因此常常邀請他演出,慢慢地他便累積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演出經驗。他的啟蒙老師是當地的一名琵琶老師,叫李敏敏(湘潭市歌舞劇團國家二級演員)。「我的第一次表演時是6歲,唸小學一年級,當時彈《漁舟唱晚》,是有關文化領導之類的演出,屬於比較正式的演出。小時候我常常被當作『文藝標兵』,學校也可能覺得我節拍感比較好,都會給我機會,比如到廣播台放音樂、在鼓號隊、以及合唱團等擔當指揮。」劉樂笑說。他還補充說,頭兩年都是大班的課,第三年後才轉上個別課。在大班裡,共有十幾、二十多人一班,一人一台箏。到了第三年轉到個別班,學費要15塊人民幣一節,當時沒有分級別,但後來慢慢地改變到現在跟等級來釐訂學費的模式。「小時候一起上大班,然後也繼續堅持學的那一批同學,到現在還在各個地方繼續發展古箏專業呢!」劉樂滿懷感動的說,可見朋輩的影響力也不少。
考上附中的專業路
一般內地的小學一到三年級都是正常的小學課程,讓孩子大一點以後,到了四年級,才開始可以考進附小,專門修讀音樂課程。對於有這種的制度,劉樂卻有點感慨,「我覺得小朋友年紀這麼小便要把自己的人生被定位了,通常都是沒有選擇下做出的決定。不過,我也不否定很多考上附小的小孩有很多都是有音樂天賦的,今天看到很多優秀的選手,如果當年沒有走這一條路,也會覺得很可惜呢。」有這樣的矛盾,原因是劉樂也親自體驗了一番。「小學的時候,家住在湖南,沒有音樂學院,完全不知道甚麼是中央、上海。直到有一次省的比賽裡,有一個評委是來自武漢音樂學院,才知道有音樂學院。那個時候,那位老師看重我,建議我走專業的路線,所以我跟著他去武漢學習。」當時他也感覺很迷糊,只是因為上舞臺多,有很多人給他認同認同感,因此他才願意堅持走這條專業的路,考上附中。
跟香港不同,內地幅員遼闊,不是每天乘搭校巴就能輕易上學。由於劉樂的附中在武漢,他不得不離開湖南的家,自己一人跑到武漢上學。「我一直都沒有不捨得的感覺,只有興奮感,可能因為其他的同學都是差不多的背景,而且自己都習慣了吧。」現代的家長都會租屋陪讀,但是劉樂求學的年代還沒有流行這樣的做法,往往只有孩子自己跑到外省唸書。
一台琴箏的鼓勵
劉樂跟箏炫總監莫偉樑年齡相約,屬於同輩,但由於地區不同,身在香港、廣東一帶的莫偉樑最初的時候用的是上一個年代用的鋼絲箏,而在湖南的劉樂用的卻已經是現代的21弦古箏,只是體積較現代用的小一點。「古箏都是自己擁有的,大概換過兩三把箏,後來到了武漢音樂學院面試,當地的老師們一起送了我一台琴。」因為有了老師們真情的鼓勵,他有絲絲的甜湧上在心頭。家人的支持也為劉樂打下了強心針,「由於我年紀小,每當要演出,爸爸都會幫忙把古箏背在雙肩,陪我出去演出。另外,在上附中之前,父母特別支持,他們倆吃了很多苦頭,工資才四百塊,卻拿出兩百塊來供我去武漢學習,每個月坐火車去,來回跑,對家來說是辛苦的。」每一個學藝術的過程,都有著不同的挑戰故事。劉樂考附中彈的是《林沖夜奔》和《東海漁歌》,是他當時接觸的曲子中最難的兩首。他說他最多還知道有《幻想曲》、《黔中賦》等,已經到頂,沒有更多選擇。
經濟負擔,高中開始教古箏
考上了武漢音樂學院附中後,劉樂就集中精力在學校學習古箏。當時每屆有五位學生,共有六屆,大家一起在小小的琴房各自練琴,隔著門,互相細聽、互相競爭,環境氛圍好。「在附中時,對新作品有新鮮感,所以會練得比較厲害、比較狠。最深刻的一首練習曲是《黑鍵練習曲》,由王婷老師給我的,我當時彈的很認真,我的鋼琴同學對古箏也可以彈到這曲都感到很驚訝,掀起了一個風潮。」同代的同學都流行到外學習,對劉樂來說,卻沒有這個念頭:「武漢音樂學院求學期間,我沒有到外學習,一來是因為經濟問題,家裡不能負擔,二來因為學校當時發展很好,很多老師例如吳清、趙毅、高雁等,發展到很高峰,他們都有創作,是黃金的時代,所以沒有想太多要出去學。」
在專業上,他一直遇到好老師,交流很暢通,學習上很順利,最大的壓力和負擔卻是家裡的經濟狀況。劉樂說,他高中一年級就要出去打工,在當時的學校環境來說是不太常見。「我當家教古箏,陪練琴,生活費自己賺,很幸運當時的學費是最低的一屆,一年才一千多塊,正常來說是一年四、五千塊一年的,很奇妙,不知為甚麼呢!」沒有尋根究底,劉樂回想過來,心裡充滿感恩,對母校給他的所有機會,一切更盡在不言中。
帶著《雲嶺音畫》追尋一個上海夢
附中後,繼續升學,是應該去北京,還是上海?這個問題對古箏專業的準學生應該有類似的矛盾。劉樂同期很多同學流行去北京上課學習,而他自己也曾通過一些途徑找北京老師,但沒找著。他說自己有一個上海夢,可能因為是南方人,就是想去上海。正好當時武漢音樂學院設有保送,提供一萬多塊的獎學金,供他去上海音樂學院考本科,有這樣的機會,劉樂就去搏一搏,選擇去考了。
當時他通過高雁老師推薦,聯絡到王蔚老師,跟她上課。一開始就彈《雲嶺音畫》讓她聽,她聽完後,覺得劉樂很有潛力,希望他可以好好準備一下,預備考上海音樂學院。當時彈這首歌的人不多,因為曲目都是通過這兩位北京來的老師,帶到上海去,在上海演奏人更少。考試時,一個男孩子帶著古箏,沒有鋼琴伴奏,對著考官,心情難免緊張:「考上海音樂學院的時候,我才彈到一半,當時的考官何寶泉老師忽然說要暫停,要中場休息,我也感到奇怪的,然後何老師過來問我是哪裡來呀、誰是我的老師呀、為什麼都沒有介紹到何老師這邊去等等。這下子被老師肯定,讓我感到很高興。」受寵若驚的劉樂,就這樣順利考入上海音樂學院。
當時很多人不能好好的演繹《雲嶺音畫》,主要因為當時的古箏技術較為困難,很多人都沒有好好的掌握。劉樂一年級的時候,卻就因為有彈這曲子技術,於是很多表演都讓他彈這曲目,可見當時大家對古箏技術都有種莫名的追求,要快、要強,要飛起來似的。「《雲嶺音畫》對我當時的年紀,只是基礎上的滿足,要讓速度能達到一百多少。我很感謝老師讓我明白自己的缺點,因為後來就彈傳統曲,馬上讓他有方向性的調整。」劉樂在上海時的練琴上,相比起附中的技巧性、執行性的練琴,他更覺細緻、更關注藝術上的表達。
年少時的古箏偶像
九十年代、千禧年代資訊仍未發達,劉樂對古箏發展的前輩人物,所知道的並不多。「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有袁莎、毛丫老師,她們是『標竿式』的。2000年時有龍音大賽,對我影響很大。例如像同輩的蘇暢,年少時已經在大賽中成名了,我有很仰望他們的感覺。」雖然他沒有參加龍音大賽,但這個比賽對他有種激勵作用,劉樂說:「會幻想自己有一天是他們這樣。」他也很欣賞上海好幾位的音樂老師,因為他們都對推動古箏發展有著貢獻,否則,現在的發展可能會慢上二十年或以上。
身處高峰不覺高
有人說,劉樂自幼習箏,至今才三十出頭,年紀輕輕已有自己的作品,舉辦多個演奏會、研習班等,廣獲好評,處於人生的高峰。可是他卻有另一番見解:「我覺得現在是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一個時間點,跟其他年青人一樣,我有過很低落的時候,也有傲慢的時候,到了現在,我比較能平和地看待事情。」他形容從前屬於跌盪起伏期,例如比賽時很好勝,試過發揮很好而沒有理想的名次,會出現不理智的思維。他也嚐過拿到金獎後,面對越來越多人的抬舉。後來他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由其是在研究生階段,有很多時間做演藝的機會。畢業就業的階段,他有自己心理調整的過程,真正走上社會,回看自己的演奏真的發現有很多彈得不好的地方。現在劉樂自覺處於成長期,因為現在觀眾對他的瞭解已經普遍了很多,相比起從前,觀眾只知道他是金鐘獎得主,卻不太瞭解他的音樂,每次演出都希望要怎樣證明自己的實力,已經好多了。
創作型演奏家
莫偉樑說,古箏有不同的潮流,現在帶著自己作品去彈的,整個演奏會都彈自己作品的卻非常少,而劉樂則是其中一位表表者。那麼劉樂走上寫作之路,是否因為要證明自己的實力?「寫作品不是因為為了要做什麼而做,但寫作品確實有幫助我慢慢脫離那個要證明自己實力的狀態,減少了我很多負擔。另外,獨奏過程能演奏自己作品,感覺是最適合自己,不用再演奏別人的故事。」他認為,寫作首先要講及興趣,接著是能力,以及有沒有相關技能的學習,所以也不是必然的。他在上海學習時,因為上海沒有太多作品,獨奏的創作很少,便自發有危機感,認為只有靠自己創作才能改變現況,於是他才選擇創作之路。
劉樂認為創作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自己梳理個人風格和狀態。他有感現在很多的音樂會都是在展現各人的演奏能力為主,選曲上都較為雜亂,不理會音樂會的主題風格,故此,他希望可以建立一個方向,讓同一場音樂會中,儘管都在說不同的故事或風格,但同時都能展現氣質相同的曲目,讓觀眾聽完他音樂會後,能對他印象塑形。談及未來作品的創作方向,他說:「從作品角度來說,我的作品都比較有故事性,像《戀春風》一曲是很直白的,唯仍未有很高深的發展。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我希望新的作品中能更高級地、更有技巧性的、更有內容的,走往提昇的方向。」如果觀眾都很接受他這類型的創作型演奏家,劉樂說:「我應該會繼續這樣子走。」
劉樂個人什麼種類的音樂都愛聽,要想到最喜歡的,也許是英國創作歌手及多重樂器演奏者Adele和另一名英國的創作歌手Sam Smith,他們的音樂都很浪漫的,對劉樂的音樂感有著影響。
創作歌手 Adele
創作歌手 Sam Smith
「偶像派?只因我是會彈古箏的男生吧!」
現在媒體發達,娛樂事業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對於娛樂與藝術,劉樂認為兩者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古箏藝術的定位很重要。如果只有娛樂而沒有藝術性的話,就會很快被淘汰。就像內地熱門電視節目《我是歌手》中,歌手李玟唱《月光愛人》大受歡迎,因為藝術就是藝術,是長青的。」
有指說他是古箏界的偶像派,他暗暗笑著回應:「其實這是有點佔了性別上的便宜,因為是男生彈古箏,所以關注度會高一點,但是我不能判斷自己是不是偶像派呢!」對於建立形象,劉樂投放心機和資源做包裝和宣傳,現在有自己的團隊,希望能夠做得獨特一些,不要讓人感到是低級的。他感嘆中國民樂市場上缺乏有系統的發展,像一盤散沙,發展上欠缺團結的力量,讓這門藝術未能趕上西樂,這是可惜的。「像郎朗的音樂會,二千元也有人看,但古箏的音樂會,二百元也嫌貴。」莫偉樑也直言說:「買古箏也一樣,人家鋼琴幾萬元很願意花,但古箏兩萬元就嫌貴。」學古箏的人很多,更多年青演奏家出來辦音樂會,劉樂認為是好事,因為這樣便能發展出有藝術能力的、像郎朗這樣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偶像,對古箏發展有好的影响。
與香港箏音樂首度合作
跟香港箏音樂成員自少便認識,在是次音樂會上,他覺得彼此合作很愉快,例如箏音樂表演的六重奏曲目《龍星群》,對他印象很深刻,雖然是日本箏的作品,但用中國箏彈起上來感覺就是很不一樣,而另外與箏音樂合奏,改編自美國作曲大師Philip Glass的第三號弦樂四重奏《Mishima》,也是很棒的體驗。他認為古箏應該是這樣,要百花齊放,不必要互相打壓。
香港觀眾方面,他說這次音樂會有很多香港觀眾都是第一次聽他的作品和演出,感覺上他們對他的認同度很高,教他的負擔也輕鬆不少。他覺得觀眾們都很享受整個音樂會,沒有嚴肅的感覺,而劉樂自己也很享受整個過程,因為觀眾是認同自己的內心(自己的作品),不只是技巧上的東西(單單的演奏)。
後記
年青有為的古箏創作演奏家劉樂,在訪問時談笑風生,對自己以為古箏的長遠發展有種莫名的執著,於是在教育工作上也不遺餘力。被問及感情生活,自然也以工作為先、戀愛隨緣為宗旨,集中把握工作發展的機會,在教育工作、演藝、以及與團隊做的各種規劃為首要。或許,在下一個階段,我們再次看到劉樂所編織的另一個古箏夢,就讓時間作個見證。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