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箏人箏事 - 箏壇伉儷周展、盛秧(轉載)

箏壇伉儷周展、盛秧
2017-03-14 由 有鹽不閒 發表于文化

01 

周展、盛秧

周展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古箏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理事;北京華夏展望古箏藝術中心主任;中華箏會副會長。

自幼隨父——秦箏陝西流派領軍人周延甲教授習箏,後入中國音樂學院邱大成教授門下學習,期間曾受到李婉芬教授、周望教授的指導。曾在多個重大比賽中獲獎。如:全國民族器樂大賽(南京)、文化部主辦的「東方杯」全國古箏大賽(上海)、國際民族器樂大賽(北京)等。

周展曾錄製、出版過《古箏名曲解析》VCD教學光盤、《中國箏曲》CD及個人獨奏專輯《周展•箏•中國》。編著出版了《學箏一百課》《箏重奏曲集》及國內首部五線譜箏教程----《中華箏教程》(與周望教授合作)。

周展在父親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符合現代古箏教學的新體系,所研發的「中華箏」五線譜教學專用弦---「五色弦」獲得國家專利。



周展還一直致力於箏樂作品的創作和改編。創作改編了箏曲《秦土情》(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優秀作品獎)以及《夢回臨安》《白桐曲》《翡翠》《秦腔牌子曲》等經典曲目等。

盛秧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古箏專業導師、副教授,浙派古箏第三代主要代表人,浙江省古箏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音協古箏學會理事,浙派琴箏藝術中心主任,杭州師範大學李叔同、豐子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演奏與理論專業碩士,師從何寶泉、孫文妍教授。

出版發行專輯有《跟我學古箏》、《西楚霸王》(何占豪新作首錄)、《浙派古箏名曲》、《西泠話雨》等多部。

在《中國音樂》《樂器》《藝術科技》等核心期刊、大學學報上發表近20篇論文,其中有:《唐宋詩詞中的箏樂審美》《春雨樓頭尺八簫——尺八源流辯》《弘一大師「清涼歌」考論》等。

2003年出版《浙派古箏》一書,為浙派箏首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公開發行的專著,榮獲浙江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學術進步)獎。主編浙江省古箏考級教材,出版了《學箏一百課》《箏重奏曲集》等教材。



2008年12月,創辦了浙江省首支專業古箏樂團。盛秧擔任團長,周展擔任藝術指導。樂團至今榮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首屆民樂組合比賽優秀演奏獎;榮獲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民族樂器演奏比賽(文華獎)室內樂重奏組優秀演奏獎。

以箏為媒執子之手

02

盛秧與翡翠箏團全國巡演 杭州站

2016年12月,一場名為《盛秧與翡翠箏團全國巡演(杭州站)》的音樂會在浙江音樂學院內舉行。該院青年教師盛秧帶領着她的「翡翠箏樂團」亮相在眾人面前,猶如驚鴻一瞥。這支專業的箏團,無論是曲目還是演奏,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之感,正如創建者所願,實現了建立箏團最初的願望。

一曲終了,一席華服的浙江音樂學院古箏教師盛秧走上舞台中央,在她的身後還跟隨着另外一個人,他正是打造「翡翠箏樂團」的幕後英雄,來自北京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古箏演奏家——周展先生。周展和盛秧不僅是事業上的夥伴,也是生活中的伴侶,他二人是箏壇上並不多見的一段佳話。

03 

應釜山市立國樂團邀請參加「亞洲民族音樂節」演出

周展和盛秧從小習箏,原本生長在一南一北兩座不同的城市,雖然專業相同但二人分數不同古箏流派,一位是秦箏陝西派,另一位是浙江箏派,年紀輕輕都是箏壇上的佼佼者。生活中的聯姻,更帶動了彼此的古箏藝術,將各自的古箏藝術推到了一個更高的格局。不熟悉他們的說,都會對他們北京、杭州的雙城生活頗有微詞,但盛秧向我坦言稱,共同的事業反而讓彼此更加親密,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加之雙方的各自的家庭很支持他們,二人完全是沒有後顧之憂。近年來,二人共謀藝術古箏發展之路,中華箏會、北京華夏展望古箏藝術中心、浙派琴箏藝術中心、創建"翡翠"箏團等都逐一展開,更令他倆欣慰的是,他們有了一位可愛漂亮的女兒,堪稱是二人的「傑作」。

04
盛秧

05
周展

從小立志苦學箏藝
周展出生在古城西安,也是秦箏歷史上的發源地。其父周延甲老先生是秦箏陝西流派領軍人物。周展自小受到家風的薰陶,對古箏情有獨鍾。後到北京中國音樂學院求學,直至成為中國廣播樂團古箏演奏家,秦箏流派的第二代傳承者。和周展不同的是,盛秧並非音樂世家,但她父親從事文學工作,希望盛秧能夠有良好的藝術修養。盛秧從小喜歡古箏,其父曾經送給盛秧一本名為《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一書,希望她能像書中的女主角一樣,從小立下大志,日後能有所作為。為了走進上海音樂學院的紅牆之內,為了不辜負父親的希望,盛秧從小刻苦學琴,從不懈怠。盛秧稱,當時學習條件很艱苦,但她還是堅持每周從杭州到上海跑學,十幾歲的小姑娘一個人坐四個小時火車,再坐一個小時汽車,就為了上一堂古箏課。就這樣盛秧堅持了很多年,直到考上了音樂學院,研究生畢業,最終成為繼孫文妍老師之後第三代浙江箏派繼承者。

「我到現在都記得,那時我上完課因為沒有車,要留在上海住一晚。那時條件有限,旅店是拼房的。為了不耽誤大家休息,我把毛巾裹在弦上小聲練琴。有一位跟我同屋的母女,看到我這樣練琴很不自在,就讓我放開練琴。我還清的記得那位母親說希望以後她的孩子也能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以後我上了電視,她就能自豪地說起這段往事。」

秦箏歸秦續寫輝煌
據周展老師介紹秦箏之名可有多層含義。歷史上稱其為秦箏,是因為古箏發源之地為秦地(陝西一帶),也就是箏的祖名。公元前237年李斯在其《諫逐客書》中有過一段關於秦箏的文字:「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而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是史書對箏最早的一個記載,這段文字至少說明在2000多年前已有秦箏了。後來秦箏向全國流傳,隨着歷史變遷,文化的傳習,秦箏逐漸變成一種風格。秦箏派,其曲目源於陝西當地的民間音樂或者戲曲音樂。如柳中庸在《聽箏》中寫道:「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可見,秦箏流派的風格特點。

周展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陝西秦箏就斷代了,在陝西地區沒有彈箏的人了。我父親是西安音樂學院第一個彈箏的。1956年,西安音樂學院為了開設古箏專業,就派我父親到瀋陽音樂學院跟曹正老師學習。學成歸來後,我父親想要復興秦箏,所以提出了『秦箏歸秦』並把它當做他畢生的人生目標,奮力實踐着。」

1961年,文化部委託西安音樂學院在秦箏發源地陝西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古箏教材會議,周延甲老先生在會議上一口氣提交了17首秦箏作品,隨即被列為了全國高等院校教材中必修曲目,為「秦箏歸秦」奠定了第一塊基石,秦箏以及其它幾大古箏流派被確立。

「父親先後培養出了曲雲、魏軍、周望、尹群等一批批秦箏流派傳人,並創作出《秦桑曲》、《姜女淚》、《淒涼曲》等一批秦箏作品,同時也非常重視秦箏流派的理論研究與建設,撰寫發表多篇秦箏論文,創辦《秦箏》刊物並擔任主編,為秦箏流派復興、流傳和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幾代秦箏人的共同努力,2016年秦箏陝西流派歸入《中國華樂大典》(古箏卷),實現了我父親『秦箏歸秦』的心愿。」

深挖傳統與時俱進
盛秧是浙江箏的第三代傳承者,與前人不同的是,她處在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大時代,讓浙派古箏藝術延綿下去,這條路充滿着許多未知。比秦箏幸運的是,浙江箏沒有經歷斷代,雖然幾經奄奄一息,還是在民間流傳下來。其代表人物是王巽之。1956年在王巽之進入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後改名為上海音樂學院)任教職以後,就開始對浙派箏的曲目進行整理,對古箏型制改造,對彈奏技法進行提高。盛秧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後跟隨何寶泉、孫文妍老師學習。特別是孫老師,她本人是浙江箏的第二代傳人。

盛秧說道:「我作為浙派古箏人,擺在我面前的任務就是推廣浙派古箏。為此我們做了很多實際的推廣工作。尋求與專業作曲家合作,創作更多的浙派箏曲目;成立箏團,培育浙派箏的人才;根據浙江地區戲曲、民間音樂進行編創;在考級和比賽中,我們着重浙派古箏作品的演奏和推廣。總而言之,我們的宗旨就是立足和吸收本土的音樂。」

「我們浙江省的考級教材是我編寫的。我就刻意在每一個級別中都嵌入了浙派古箏作品,從這個途徑推廣浙派古箏曲目。另外,我還撰寫了浙派箏首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公開發行的專著《浙派古箏》。」

06
由盛秧編著的《浙派古箏》和兩張專輯

彈仁智器行仁智事
周展因為家庭,走上古箏之路是情理之中,但他沒有借着父親的光環沾沾自喜。反而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將目光投向遠方。他坦言,他雖生長在古箏世家,但看似近水樓台的優勢,反而是鞭策他的動力。

周展說道:「我父親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很早就告誡我:古人云箏乃仁智之器。彈仁智之器,行仁智之事。他自己便以身作則。做人做事都體現仁、智兩字。我父親一生治學嚴謹,對我的影響就很大。他很重視學習,今年80多歲了還在堅持每天看書、學習、記筆記。他有很多古箏教學上的創意和想法都是從學習中得到的,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着古箏藝術的發展。對學生,對晚輩們的求教,經常是知無不言,問一答十。」

「此外,他很善於總結教學經驗。教學口訣朗朗上口,比如:抬手不過眉,舉手不過眉心。再比如:一顫遮百丑。體現了古箏顫音的重要性。總結了很多精闢的教學口訣。」

017周思含受爺爺周延甲老先生親傳古箏演奏

018
周思含

「父親很重視學生對傳統曲目的學習。我小時候都是一本本地學各派箏曲,每一派都是二、三十條的彈。同時他又對我們的箏樂創新很重視。父親本人就很重視古箏作品的創作,比如七、八十年代他創作的《秦桑曲》是秦箏的代表作。父親的創新不是脫離傳統,相反是在深入了解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汲取了很多民間音樂和戲曲的養料。60年代創作的《白桐曲》現在聽起來還是很好的作品。」

周展直言他在求學之路上深得古箏前輩們的教誨,都給他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周展說道:「邱大成、李婉芬兩位老師治學嚴謹,為民樂事業無私奉獻,很敬業,這個我體會是特別深的。邱老師因為上課太多,他一直患有聲帶小結,嗓子總是沙啞的,到現在我還記得邱老師上課時沙啞的聲音」。說完,周展給用非常沙啞且很小的聲音給我模仿了一下,簡直是惟妙惟肖。

「邱大成老師特別重視音樂的呼吸和鬆弛的演奏方式。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跟邱老師上課的情景。我在考中國音樂學院之前,我去他家裏上課。老師說我的呼吸,鬆弛不夠。他是地道的四川人,說呼吸二字時,咬字並不清楚,我聽的是『你的大付息(呼吸),小付息(呼吸)不夠』。當時上課的內容至今記憶猶新,對我影響很深,在我以後的演奏和教學裏也特別注意音樂的呼吸,放鬆以及演奏時臂腕的聯動。」

「我還跟李婉芬老師學習《長安八景》這部作品,李老師給我上課從下午2點多,到下午5、6點,簡直毫無保留。而且李老師越講越來情緒,最後累的我都彈不動了。」

「我的姐姐周望,在我的心中那是一位大演奏家級別的人物。當年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演奏家,曾經隨中央歌舞團代表中國藝術家訪美。她教了我很多處理音樂的方法,給我傳授了寶貴的演奏經驗。她的教學很細緻嚴謹,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去旁聽她給學生上課。」

對於盛秧來說,她把「仁、智」二字體現了教學中。盛秧從教整整20年,越來越感受到師生間的情誼是教學的前提。她說道:「我把孫老師當成我的榜樣,因為她把學生當家人。我跟孫老師的感情特別深厚,學做藝還要學做人。畢竟藝術和其它學科有太多不同,所以,我在教學是真心待學生,師生間相互真心,是教學的第一塊基石。」

019
盛秧與翡翠箏團全國巡演 寧波站

居安思危推行箏團
古箏事業的前景是令人欣慰的。據保守估計,國內學習古箏的琴童至少達到了六、七百萬。周展說道:「1986年,舉辦第一屆揚州古箏會議之後,學習古箏的人就越來越多。改革開放30年間,古箏迅速發展起來了。如今國內注重傳統文化,國際上對中國文化越來越推崇,為發展民樂提供了大好的前提。我們看今年春晚突出了『家風』,『傳統文化』的文化信息,箏樂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作為彈箏之人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

「另外,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不能為眼前的成績沾沾自喜。現在古箏教學整體比較浮躁,急功近利之心過重,古箏演奏專業人才的培養道路還有很多障礙。我自己是演奏員,深知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古箏一般就安排一台,多了就兩台,太局限。培養那麼多專業人才,不能上舞台,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尷尬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就會造成古箏人才的流失。現在社會古箏琴童多,學校的民樂隊卻對古箏需求寥寥,孩子不能參與樂隊,久而久之便缺乏社會教學的動力。這些都不利於古箏發展。為了給古箏人才創造機會,我現在很注重古箏重奏和古箏樂團的工作。箏團的演奏形式以前只是零星出現在院校,但是社會普及率不高。而且現在大家對箏團的編制沒有規定,我計劃將古箏按照低、中、高的聲部編制箏團。並且在專業院校建立箏團演奏專業,以專業化的教學建設箏團。」周展老師的這一席話,讓我立刻想到了他曾經率領古箏樂團演奏《百花引》,而這首古箏重奏曲目幾乎成了他推行古箏重奏表演的壓箱之作,讓人過耳不忘。

「翡翠箏樂團」由周展和盛秧共同創建,也是二人共同開墾的一塊教學試驗田。在這個箏團里,盛秧是團長,周展是藝術總監。他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盛秧說道:「我和周展的感情都融合在了工作中和音樂里。彼此了解對方的新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明白。在我們的箏團里,我們把團員們同樣當做自己的親人。馬來西亞作曲家鍾啟榮先生看到我們的箏團演奏後,被我們箏團里如同家人的感情所打動。破例為我們箏團專門創作了古箏重奏作品《湧現的四季》。他本人對演繹他的作品是極為挑剔的,但他相信我們箏團演奏出的音樂就是他想要的那種色彩,這部作品也收錄在我們的全國巡演的節目單上。」

線譜教學功在千秋
眾所周知,社會上學習民樂大都是簡譜教學,這是多年來民樂普及教學約定俗成的做法,但同時把科學的演奏技法和國際通用的音樂術語擋在了門外,有礙於古箏專業的發展。盛秧說道:「社會教學和專業學習有所不同,最突出的就是譜子。這幾年我參與招生考試,發現報考專業學院附中的孩子不識五線譜。而原來的那種口傳心授的民樂學習,已經不符合現代教學了。」

020
中華箏教材

長久以來古箏教學都是簡譜教學,不僅有礙於古箏人才的發展,同時也不符合未來藝術發展的需求,所以線譜教學的推廣勢在必行。然而,初嘗新路舉步維艱。為此,周展想出了一個極其方便的辦法。一台擁有紅、黃、藍、白、綠五種顏色的「五色弦箏」則為那些想學箏,但無任何基礎的人帶來了福音。而「五色弦箏」的出現,還要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年周延甲先生便有心推廣古箏的五線譜教學。他曾經編寫了五線譜教程,但沒有推廣,也算是為古箏的五線譜教學邁出了第一步。經過逐步的琢磨,漸漸把理論問題琢磨清楚了,最終推出了《中華箏教程》。

周展說道:「從1986年的揚州會議上,就提出了一定要把古箏走向世界。但沒有共同的語言,我們怎麼把古箏推向世界呢?這是古箏跟國際接軌語言障礙。我們曾經到中國周邊的國家日本、韓國、印度等地考察過,他們很都重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他們的傳統樂曲都是用五線譜記譜,從一開始學習就用五線譜了,而我們的傳統曲目多是簡譜記譜,不利用交流學習及向世界推廣。90年代我們就開始致力於推廣箏樂五線譜教學。當然,起初推廣線譜教學舉步維艱,隨着改革開放和古箏藝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意識到了五線譜在箏樂教學中的重要性、科學性,學習的隊伍逐漸壯大,從2013年至今我們已先後舉辦了十期五線譜師資研修班,培養了數百名教師並成立了中華箏會,將致力於推廣箏樂五線譜教學工作的老師們組織在一起,為中華箏樂的傳播與推廣做出一點貢獻。"五色弦"是中華箏的一大亮點,能夠方便學生認音識弦。這項發明已經申請了專利。」

做好當下與爾共勉
盛秧的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浙江省古箏教育委員會會長。在教育一線的她自然會關注古箏教育。她說道:「古箏教師的培訓是古箏普及的重中之重。在浙江我們請來專業教師為社會教師進行培訓,提升當地教師水平。和周展在北方的古箏師資培訓班起到了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的效果。」

021
全國第十一屆「中華箏」五線譜教學師資培訓後音樂會合影

周展老師對自己的要求則更加細分。他說道:「以後的奮鬥目標一是希望自己能為古箏創作出更多的作品。前幾年創作的《秦土情》非常榮幸的獲得了第十屆金鐘獎優秀作品獎,我又根據演奏的不同需要編配成交響樂隊、民族管弦樂隊協奏、古箏重奏等幾個版本,今後會更加努力的。」

022
應釜山市立國樂團邀請參加「亞洲民族音樂節」演出

「二是我想通過五線譜師資培訓班,將五線譜古箏教學推廣到基層,也間接規範地方老師的教學。從古箏藝術發展來說,古箏曲創作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階段,專業作曲家已經介入到古箏創作中。學生必須掌握簡譜、五線譜,用兩條腿走路。」

「第三,中華箏會還有一個責任,就是要推廣中國的箏文化。我們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了一個外國人古箏學習班。班裏招收的都是外國人,他們通過對中華箏的學習了解中國民樂,第一堂課就使用『無色弦箏』能彈奏簡單的小曲,對國樂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

正如張愛玲所寫「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周展和盛秧無疑是一對幸運的佳偶,在最美的年紀,遇到的對方。同時他們對藝術的執着追求也催人奮進,在共同事業上相互攙扶、拋灑青春,腳踏實地地為古箏藝術的未來謀其道,獻其策。未來他們還會做出哪些成績?就讓我們拭目吧!

0038

轉載來源: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j84zxze.html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