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許菱子- 箏樂藝術系列講座第四場 "箏樂五大流派風格特點演繹"

2017年6月8日下午,由“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組織承辦,上海音樂學院郭樹薈教授主持,著名古箏演奏家、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許菱子教授主講的箏樂藝術系列講座第四場之“箏樂五大流派風格特點演繹”,在上海音樂學院北215教室展開。

640-6

講座開始,許菱子教授表示,自1950年代箏樂各流派代表箏家進入學院任教以來,箏樂藝術迎來了新的再發展時期,其中以1961年於西安舉辦的全國第一屆古箏教材會議為標志,通過對各派古箏傳譜的整理與匯編,曹正先生將我國箏樂流派進行了比較詳盡的劃分,並對其箏樂風格進行了提煉與歸納,如:秦聲見稱的陝西流派、鄭衛之聲的河南箏、齊魯雅韶的山東箏、武林逸韻的浙江箏、閩南詔安的福建箏、韓江絲竹的潮州箏、中州古調或漢皋舊譜的客家箏、內蒙草原風韻yatoga(蒙古語)蒙箏以及延邊地區Gayakog(朝鮮語)朝鮮箏,同時冠以“茫茫九派流中國”之名。本場講座,許菱子教授將結合自身成長及對不同箏派學習的經歷,對潮州箏、浙江箏、客家箏、山東箏、河南箏箏樂韻味及技法差異進行剖析演示,並從右手顆粒性的演奏範式與左手細膩豐富的潤腔技巧中,提煉出不同箏樂流派的標識性特徵。

許菱子老師指出,在箏樂流派形成之初,所有的民間藝人對流派的意識非常強烈,藝人專註於自己所在的流派。後來,傳到箏樂教育家何寶泉、孫文妍等第二代傳承人時,前輩們雖依然根植於某一流派,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也漸漸展開了對其他流派藝術特點的學習和借鑒。而當箏派藝術發展到第三代的時候,雖然仍有流派所屬關系的存在,但是這種流派意識的概念卻因為越來越多的技術性炫技手法而逐漸淡化。早期各傳統流派的箏曲往往只需要通過右手大、中、食指和左手潤飾來完成,因此,許菱子教授指出,左手作韻方式是區別各箏派音樂風格的重要標志之一,由此展開了對五大箏派風格特徵的深入闡釋。

一. 客家箏派風格特點

客家箏派中所謂“客”即指外來的、非本土的意思,因客家人是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的漢人,所以又有“廣東漢樂”之稱。客家音樂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自北向南的六次遷徙有著密切關聯,其時間截點多集中於朝代更迭與戰亂之際。許菱子教授指出,廣東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具有市井文化的粵樂、儒雅細膩的潮州音樂和古樸君風的客家音樂,客家音樂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慢慢融入了當地語言、習俗、民間音樂以及特定的社會人文背景,形成了中原音樂在音韻、調性、調式以及審美情趣上的漸變,產生了一種古樸高雅的風格特點,“緩而不怠,緊則有序,古樸典雅,重在寫意”而意味深長。客家箏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何育齋、羅九香,正是因為有了這兩位箏家才促成了客家箏派的形成,他們將各自的思考註入箏樂的演繹之中,因而富有生命力且別具一格。“一個人就是一個派,每個人的意境都不一樣”,許菱子教授講到,她認為風格是人創造的,客家音樂的音樂氛圍與客家圍樓以及羅九香的文化底蘊之間有著直接的關聯。接著又說,羅九香先生曾借鑒徐上瀛《谿山琴況》中的二十四況的審美理念,進一步形成了客家箏派古樸典雅、寫意儒雅的風格,其代表曲目如《出水蓮》、《蕉窗夜雨》等。在《蕉窗夜雨》的現場演奏中,許菱子老師對箏派傳人何寶泉先生彈奏時的古樸氣韻進行了細膩的捕捉。

二. 潮州箏派風格特點

    秦朝已有潮州人遷徙的文獻記載,此後每個朝代幾乎都有移民遷徙潮州的情況發生,彼時的潮州地區,漸漸成為受到朝廷貶謫後下放官員的地方,隨著這些有識之士的遷入,中原地區宮廷及文人階層中的文化、音樂、禮儀、宗教也都一同移民進入這塊寶地。許菱子教授回憶到小時候外祖母教她哼唱工尺譜,印象深刻的“拜老爺”祭神風俗以及兒時學習的潮劇《春香傳》唱段等等,現場演示了記譜與實際演唱效果之間細致的音韻差別,以潮劇唱腔和二四譜的韻曲為例,來講解潮州箏曲中大量回滑音的微妙處理。潮州箏曲風格委婉細膩,由於語言的關系產生了特色的潤腔方式,箏曲所用的調式有輕三六、重三六、活五調、反線調之分,每一種調式都代表一種情緒,在以上四類調式中,反線調較為少用,主要表現滑稽、輕松的音樂情緒。隨後,許菱子教授為現場師生分別演示了輕三六樂曲《錦上花》、《南正宮》;重三六樂曲《粉紅蓮》、《平沙落雁》;活五調樂曲《雨濺海棠花》等。

三. 浙江箏派風格特點

浙江箏派是中國箏樂流派的後起之秀,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因杭州舊稱武林,故浙江箏曲又稱之武林箏曲。許菱子教授說道,在諸多箏樂流派之中,浙江箏派發展較晚,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脫胎於“杭州灘簧”和“江南絲竹”,後在眾多音樂家和古箏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浙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郭鷹先生曾提到在1935年的上海,古箏一詞還不太被人所知道,至1955年全國彈箏人也都甚少。1956年,王巽之先生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以江南絲竹和弦索十三套為主要來源,整理出《三十三板》、《刺繡鞋》、《高山流水》、《四合如意》、《將軍令》等一系列用線譜記錄的箏曲,從而促成了浙江箏派的形成,由此,箏派的音樂風格不同於原先依附於戲曲、曲藝的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而是更多的帶有江南絲竹中隨意、輕柔的音樂風格,許菱子教授通過《雲慶》、《將軍令》的演示,一展浙派箏樂優雅清麗的音樂風格。雖然浙江箏派產生的時間不如其他流派早,但仍然創造了許多新的技法,如搖指、掃搖、扣搖、點彈、八度點彈、快四點等等,這些演奏技法在許多箏曲中廣泛運用,如左手的點音雖是輕輕一點,卻盡顯華美、優越,右手的掃搖慷慨激昂,與當時的時代需求相吻合。

640-7

四. 山東箏派風格特點

來源於山東琴書、呂劇的山東箏派早在古代典籍中就有記述,如《戰國策·齊策》:“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擊築、彈箏”。在《高山流水》、《四段錦》的彈奏中,許菱子老師為大家詳細講述了其中所映射的山東音韻風味。如左手極具彈性的重顫音頭、犀利粗獷的點按,不禁讓人聯想起北方曲藝的唱腔潤飾與顆粒狀的鼓點伴奏;右手食指的抹挑顯現出山東箏派特有的鏗鏘高亢與耿直練達,大篇幅的後半拍刮奏以及大指小關節靈活敏捷等。山東箏派的《高山流水》與浙派、河南派有所不同,是由《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首小曲連綴演奏的快板套曲,因而在其演奏的片段中,顆粒性的音色既富有節奏律動之感,又近似於山東快板書,別致典雅、獨具特色。

五. 河南箏派風格特點

河南地處中原,河南箏樂以河南南陽為中心,河南箏曲的形成與當地豫劇、大調板頭曲、曲劇等民間戲曲說唱音樂有直接的關聯。河南箏曲的標識性特徵在演奏技法上有著鮮明的體現,如右手大指搖、重頭音、翹尾、剔托同時、重顫音、止音、游搖和游彈等等,滑音幅度大而有力,靈敏且具有彈性,樂曲在粗獷潑辣、豪放明朗中又帶諧趣的性格特點。許菱子教授提到,由於母親丁伯苓為河南箏派傳人,因此她的古箏入門即從河南箏派開始,尤其是河南箏曲中的重顫音演奏表達與其他箏派有所區別。接著許菱子老師為了讓在座的同學們瞭解到潮州箏派和河南箏派在表現情緒悲傷的曲目中重顫音的不同之處,分別演奏了《打雁》、《陳杏元和番》、《高山流水》、《和番》、《思鄉》、《狀元游街》中的音樂片段,以詳盡闡釋了河南箏曲中如同北方人說話行事一樣鏗鏘有力的音樂特點。

640-8

最後,許菱子老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演奏經歷談到了有效的呼吸方法和持久的鍛煉可以呈現出最好的演奏狀態,在這基礎之上進行文學底蘊的積累、提升的重要性。在演奏中註入自己的思維,一旦將自我的思考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時,屬於自我的風格便也因此孕育而生。講座結束後,主持人郭樹薈教授表示感謝許菱子老師這三天關於箏樂藝術的四場精彩講座,這對以後箏樂藝術的表演與理論研究有著重要的參照。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們都因此受益匪淺,特別感動能在表演藝術家中有一位像許菱子老師這樣將表演、理論作為自身追求並不斷進步的藝術家。讓我們再一次感謝許菱子老師的講座。

   本場講座吸引了校內校外大批的師生前來聽講,講座期間學術氣氛十分濃厚,在講座結束後,許多同學們就本場講座踴躍提問,並與許菱子老師進行了更進一步的交流,紛紛表示這次的系列講座使自己受益頗多,再次感謝許菱子老師的精彩講座,至此本次箏樂系列藝術四場講座圓滿結束。

(未經授權,許菱子箏樂藝術系列講座的四講綜述內容不得隨意轉載、引用)

綜述:石乙婷

主辦:上海音樂學院

承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項目支持:上海音樂學院高峰高原建設專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

轉載至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意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zur8Qoqakx7qT3Y10iV--A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