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許菱子- 箏樂藝術系列講座第一場 "道與樂"

6月6日下午,著名古箏演奏家、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許菱子教授箏藝術系列講座第一場——《道與樂》,于上海音樂學院順利進行。本次系列講座活動由“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組織承辦,希以四場側重點不同的箏主題講座,對箏樂、箏曲、箏派等問題進行深度闡釋與析義。

 640

許菱子教授是上海音樂學院校友,此次應郭樹薈教授邀請回校舉行講座,亦是感慨無限。講座過程中,許教授以自身對“道”文化體悟為線索,結合具體箏曲、箏家、箏派傳承現象,對“樂”與“道”這組關係命題,以身理、心理闡發,關聯至音樂的演繹,進行深刻又不失趣味的講說。同時,為了便於在場同學的理解與感觸,許教授親帶尼龍、鋼絲弦箏各一張,做了現場示範性演出,取得了十分熱烈的現場反應。

 640 (1)

許教授自言,與“道”結緣,全因冥冥牽引。2005年時,她在獨奏音樂會上演奏《華麗》,感知到身理機能的一些退化,雖能在技術上做出彌補,卻也因此啟迪她尋找身體與音色、空間三者關係的沉思,也由此,她觸摸到了道教文化的大門,進入了嶄新的精神世界求索之路。道學義理中的“呼吸”概念,不僅是宇宙、自然的宏觀視野,更是對生命、生活中事物的認知、接納態度。這便與她的困惑、她的“音樂”理解形成高度契合。故而在本場講座中,她共分七個部分,緊緊圍繞主題“道”與“樂”兩者,從道教文化出發,逐步收束範疇,勾連音樂,再探索音樂之中的“道”,論述“樂”“道”二者的天然契合與相輔相成。

  •   首先,道教與道樂的歷史知識鋪墊,在第一部分“道教·道樂及其發展”中得以呈現。許教授自漢代道家哲學宗教化、神學化,繼而成為宗教講開去,將從遠古儀式中脫胎的儀式音樂同道教結合,產生了道教音樂,譜系化梳理了道家思想、道教、道教音樂三者的關係與背景。闡明道樂的表演形式與性質之特殊,能以表達“道”之神性。同時,道家學說的豐富與深刻,也賦予了道教音樂深奧內蘊。
  •   隨後,許教授以自身演奏經驗為例,融入自己對“道”的理解,作為第二部分“道樂的神韻”的線索,介紹了“道教音樂的韻”“道派”與“曲名連用”,說明了“道韻”是存在于演奏家和觀眾之間的,是一種無形的“橋樑”,它勾連著彼此,並以“道”的方式去感染觀眾。
  •  宏觀的道與道樂之後,落位於道學中“太極”思維,以“太一”“兩極”“四象”, 聚焦照映在音樂中的整體性、平衡性以及“起承轉合”結構的音樂思維。為說明這個問題,許教授先是較為短小的樂段,極為個性化得突出四段體思維。再聯繫《梁祝》中祝英台告白前的複雜情思,從具體作品樂段出發,演示中融入解說與解讀,形象、生動。這是“道”中早已有存之的,也是在傳統音樂中持續的對“樂”的啟示。
640 (2)

誠然,道與樂並非完全的“個人解讀”,這同時也是符合自然之間物、音、我之間現實關係的。在第四部分“道·樂與自然”中,許教授便用一個有趣的實驗,說明了這個問題。以一張小紙條置於箏弦面上,若兩弦是純八度音程共振,紙片則劇烈震動,甚至落入箏弦之下,掉至琴板。若其中一弦音稍偏移,則無法有此現象。這是許教授從太平經上得到的啟發,是道經中對“天、人、物、我”的“共鳴”“共振”道義闡明。由此引發,不局限於音樂,同時也是“道”與“自然”萬物的溝通方式。

論及道教、道理、道聲,最常說莫是“道可道,非常道”、“大音希聲”“道隱無名”,所謂“有”與“無”的問題,也一直是哲學、美學界的熱議命題。在第五部分“‘道’·‘樂’的‘非常道’”,許教授便以羅九香、何寶泉、劉天一師徒三人的《蕉窗夜雨》,以及王昌元、項斯華的《高山流水》作現場版本展示與對比,說明自己對於這一複雜命題的解讀。何寶泉、劉天一雖同師出羅九香,但二人的《蕉窗夜雨》卻大相徑庭,甚至起落音及旋律走向也有區別。何與羅相近,演奏中存有自身客家音樂文化浸潤,整體中正平和,穩定而內斂。劉天一則受自身廣東粵樂影響較大,衍生出另具性格的《蕉窗夜雨》。無獨有偶,王昌元與項斯華二位箏家,亦同出王巽之老師門下,且同為江南人士,

演奏《高山流水》也是同一譜本,但卻在腔韻處理中,項斯華演繹韻長而腔悠,盡現優雅與柔情;王昌元則剛勁有力,韻短而腔疾。這些現象的出現,個中原因雖然“可道”,卻無法深細“道”明,即“非常道”。它是孕育在個人文化環境共性、以及自身成長個性之中的總和與顯現。

 640 (3)

音樂呈示之後,講題回歸“樂人”,第六部分“道家·樂人”,集中關照了道學文化影響下,歷代著名音樂家,並探討了具有“道家”“樂人”雙重身份的人,其音樂創作、演奏的特徵。如唐玄宗、宋徽宗、姜夔、黃公望、華彥鈞等人,他們是道教信眾,同時也是著名的音樂家。道教的教義、經學,道教科儀、音樂,對他們的音樂態度、審美,均有影響。在中國傳統套曲中,如《月兒高》中“玉宇千層”“瓊樓一片”、《將軍令》中“太極兩儀”“五行正氣”等曲段,均有道的意味。“道”的深刻與奧妙,使這些樂人、樂曲為中國音樂史與傳統音樂的研究帶來一定影響與作用。許教授也望借此說明,對宏觀問題的思索,對靈魂的追問,對物我關係的考量,是演奏家、音樂人向更高境界攀登的必由之路。

許教授以“道與樂的契合及其作用”為結,通過道法之恒穩、音聲之動靜,並將音樂、五行、身心的“共振”結合,說明道教音樂中所謂“和諧”,與人之身體、心靈的關聯。它在演奏家、聆聽者等多重關係之中,調動心中善念,達到道家心中修行養身的目的。它默默流轉,於無形中影響著有形。

講座結束前,許教授演繹一曲當代作品,以實踐結合理論,提出“松、通、慣、速、力”五字演奏要訣。釋為身心狀態之放“松”,以暢導人體機能之“通”徹,並以“慣”性帶動演奏,在“速”“力”二度上做出處理,使每根手指均可成為演奏中的主導力。即所謂“力由地心起,樂由心中發”。

令人感動的是,許菱子教授對“音樂”與“人生”態度,她歸納其為“玩”。此處的“玩”和數十年前孩童時的“遊戲”心態無別,只是對象稍有區異。當下甚至可見的未來中,“音樂的演繹”與“身體的修行”,是她注目的娛樂對象,是人生於世的一項體驗與遊戲。這種豁達、輕鬆的人生觀,體現出的不是尋常對“玩”這一概念,輕佻、漫意的認知,反而是一種極認真、極潛心的狀態,只不過包囊在了“自由”“自然”的外衣之中。這恰恰又與“樂”與“道”之關聯甚似、甚深。

“用道心和琴心去感受中國音樂的最高氣象,感受用手彈琴、用心彈琴、用道彈琴。”此語此境,明篤思遠。

最後,郭樹薈教授總結道:“許老師此次的講座內容令人驚喜,其中既有她對中國文化和道教的理解,包含專著中概念性內容,以及美學的思想;也涉及道教風俗及文化觀。這都與她個人的箏樂思考、她身體力行的表演、修習鍛煉緊密結合,並以此貫通、感悟著道學、道義。生命的體驗,有時是無法完全言明的,若要用中國文化來解釋,那麼在表演藝術家這裡,如何同音樂、樂句、呼吸、演奏、身理機能結合,則是一條可行的通徑。今天雖然時間有限,但許老師卻均有提及,著實不易與喜人。”

本次講座吸引了校內外大量師生到來,大家也在會後紛紛表示收穫良多,以及對該系列講座其後三場的高度期待與熱情。再次感謝許菱子老師的熱誠與真摯!

640 (4)

綜述:楊陽

主辦:上海音樂學院

承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項目支持:上海音樂學院高峰高原建設專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傳承傳播與創意團隊”

轉載至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意中心

http://mp.weixin.qq.com/s/vVZ3igx1Du9xeT-50SLSAw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