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箏人專訪-王瑞裕老師──尋找台灣箏樂的足跡

王瑞裕老師──尋找台灣箏樂的足跡

王瑞裕老師作為福建人來到台灣的第八代,從高中開始與古箏結下不解緣,他經歷了古箏從中國大陸進入台灣的萌芽時期、推廣階段、專業進程,慢慢到形塑臺灣特色箏曲,到今天,他仍然大力發展和推動古箏在台灣的文化產業。
IMG 5764

012
箏音樂成員姚欣(左一)、鄒勵娟(左二)、王瑞裕老師(右二) 、箏炫總監莫偉樑(右一)

王瑞裕老師的音樂歷程
001
王瑞裕老師1949年出生於桃園縣,自七歲(1956年)時遷居至台北市至今。當年台灣民生物資極度匱乏,遑論精神糧食,平民子弟少有經費參加時下兒童的才藝課(含個別課),更不用說學前音樂課。國小至初中的音樂課,在升學主義壓力下,多半不是被借去上學科,就是唱唱歌罷了,所以王瑞裕老師的音樂養份是來自電台、子弟館與廟口野臺。

王瑞裕老師先後就讀於桃園縣立茄苳國民小學、台北市立東園國民小學,台北市立萬華初級中學。這段期間,台灣民眾最普及的娛樂就是收聽廣播電臺節目,其中最吸引王瑞裕老師的是講古、唸歌、歌子戲、福佬系歌曲,而這也是王老師接觸音樂的開始。

初中三年級,王老師十五歲(1964)時,參加了正聲廣播電臺的「民謠俱樂部」,主要學唱台灣民謠(包括台語老歌),開啟了王老師對音樂知識的求知慾,他的民族意識、鄉土情懷也漸次萌芽。

王老師「稍微正式」的音樂教育,始於其考上成功高中後參加「國樂社」時,高一學習琵琶,高二在校外社團同時學習古箏與二胡。

高一王老師學習琵琶並參加合奏,指導老師是周岐峯。周老師當時是中廣國樂團的首席(任二胡)、救國團幼獅國樂團的指揮,白天在正聲廣播電台上班,擔任節目部主任,他是唯一接受過學院教育的第一代國樂家。在當年的國樂青少年中,他有如神一般的地位。但周老師實在太忙,後來他分別推薦了李兆星、林月里老師來任教,前者是他的幹部,後者是他的首席女弟子。

DSC 0523
王瑞裕老師跟箏炫總監莫偉樑分享他的學箏經歷

他的第一位古箏啟蒙老師是台北市成功中學的學長周文勇,他回憶說:「周文勇非常投入在國樂上,他花了很多資源,費了很多心,之後(約十年)又成立了第一個民辦的第一商標國樂團,請了香港來的汕頭人鄭思森當指揮和作曲,又出薪水給幹部,並提拔了很多年輕的國樂家,例如陳如祁、蘇文慶等。

002
(左四為王瑞裕老師。這是目前所能找到最早參與音樂活動的照片。於1969年祭孔大典,連續四年擔任樂生。)

在大學裡有國樂社和古箏組,王瑞裕老師初時迴避不參加,可是一年以後,他被熱情的學長拉去加入國樂社,因為當時在高中學國樂器的人不多,在大學非常搶人,要去比賽,被勸服了之後,他就當義工教授古箏、二胡和合奏。到了大三開始專業化,他接受外面的酬勞,教外面的國樂團。

1969年時,台灣的大學並沒有國樂系,只在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科設有國樂組,但大部分學國樂的人通常是參加社團,至於個別課,當時因經濟與觀念的問題,還不成氣候,因此王瑞裕老師學習國樂器大多是由社團活動入門。

中國古箏音樂進到台灣去

王瑞裕老師說,早期有四位音樂家把中國的古箏音樂帶到台灣去,包括周岐峯、梁在平、黃宗識和陳蕾士。他們主要是從民間師徒方式學習古箏,其中受過學院訓練的,只有周岐峯一位。在周岐峯系統,主要引進來了《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周氏在15-16歲時,在南京的中國廣播公司(中廣)國樂團訓練班學習,公司擴展時,遷到重慶,考進重慶音專,畢業後又回到中廣就業,後來又遷回南京,然後國共內戰,他就跟著中廣國樂團遷到台灣,把中國的音樂從那個時候帶到台灣去。他的第一專長是二胡,第二是古箏。

DSC 0544
箏炫總監莫偉樑為王瑞裕老師示範日本箏廠研製的中國式古箏

從陳蕾士論香港考級
另外一位來台的是來自香港的陳蕾士,王瑞裕老師說雖然如此,但他可能對香港人的影響不大,箏炫總監莫偉樑卻笑說:「每一個香港學生都認識陳蕾士呢!因為中文科的會考必修文章之一就是黃國彬寫的《聽陳蕾士的琴箏》。」每一個經歷會考洗禮的香港人,大概都身同感受吧。可是,論及古箏在香港的考級,由於是跟隨內地的考級制度,因此也沒有陳蕾士的曲子。王瑞裕老師建議說:「在這個民主的時代,香港的老師們應該團結起來,一起討論、用票選決定考級曲目(就如同台灣已形成自己的考制),這樣會形成一個香港共識,建立一個香港的考級,避免矛盾問題。自選曲,一定有香港的曲子,指定的曲子也應偏重廣東的、客家的、閩南的、台灣的,就是不要老完全跟著他(中央考級)走。」他說台灣的家長自主意識很高,他們都不想看到中央音樂學院的考級歌曲,因為那些都是《紅軍哥哥回來了》、《井岡山上太陽紅》……等的名字,字眼敏感。如果香港有自己的考級,就可以加上陳蕾士的曲子,這樣港台就有共同的經驗,更有意思。

王瑞裕老師還引用日本邦樂的例子:「日本邦樂有自己系統的考級制度,學生們都會一級一級的考試,獲得考證讓他們有榮耀感。這樣是靠民間力量建立的考級制,不需要政府插手。」他比喻香港也應該「接地氣」,作為自由社會,應該發展自己的古箏考級制。

DSC 0546

21弦箏曲的流入
台灣古箏的發展到現在都很火熱,原因是梁在平來台所帶動的,在他以後,政府、學校都鼓勵學習國樂,紛紛成立國樂團,所以大概跟中國21弦箏的改革流入沒什麼關係。雖然已經到了中國樂器改革的時代,在大陸有21弦的尼龍弦箏,但是都還沒有被帶到台灣去。當時台灣普及的只有16弦鋼絲箏,都是陳先進(工藝社)造的,只有他一家。要到王瑞裕老師大學時期,才有魏道謀的中華箏。21弦箏傳入台灣,約是1978年〜1980年之間。

DSC 0531
王瑞裕老師在箏炫專門店參觀及接受訪問

教學外的發展
大概1988年以後,王瑞裕老師就沒有再進行社會上的古箏推廣教育,因為他覺得教學應該是學院的工作,他的一輩子都沒有進行相關的訓練,因此寄希望於學院,學院有完整的訓練,是他們的天下了。個人來說,他已經教學了很多年,在他同一代的來說,首創了很多台灣的第一,例如他同代中最早教學,最早教最多學生(有兩百多人),最早出書、出譜(1975年),最早絕版宣布不教,故意讓自己退下。「跟我同一代的有魏德棟、魏德梁兄弟,他們比我大兩歲。我之後有小一些的鄭德淵、有比他小兩歲的、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國興。

003
箏譜集成(現已絕版)

雖然是學校老師,被稱為國樂家,王瑞裕老師卻感到很慚愧,「我覺得自己對台灣的東西知道得太少,如果去繞一圈,你會發覺外面很多東西,例如曲雲對自己當地的西安鼓樂方面懂很多,上海音樂學院、廣東的音樂學院都非常了解他們自己的地方特色音樂等。台灣雖然也有她的東西,但是國樂界卻對此充滿了偏見。」普遍來說,國樂人一般都對西樂有羨慕感和自卑感,思想上覺得現代音樂比傳統音樂優越,例如本來傳統音樂只有齊奏,卻偏重發展重奏,是要跟西方樂隊
看齊。

IMG 5786

於是,自1988年開始,他便放棄教學,選擇繼續學習,做一些思考性的工作,例如創作、樂器改革等。1988-1995年間,他曾為新北市汐止鎮大力推動「文化立鎮」的活動,為國中國小建立國樂團,做了很多傳承工作。1995年以後他繼續構思怎樣做得更好,於是便舉辦「千禧年民族音樂大賽」,一直到現在,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DSC 0528

半完成的轉調箏
2010年,王瑞裕老師鑽研轉調箏,曾經也有他的碩士學生以《王瑞裕轉調箏之原理與實踐》為題,發表論文。王瑞裕老師有這個想法,主要是從國樂樂團啟發。「因為調箏很費時,在樂團中,往往會耽誤了其他人練習和表演時間。有時候需要準備兩台古箏,以雙箏的彈法解決問題,可是也帶來很大的不便,包括有搬運費。於是,很多老師都希望改良,讓古箏轉調可以快一些。」可是這個轉調箏的研究最後卻沒有被完成,王瑞裕老師回憶著,有半點遺憾在眼眸裡,說:「我最初的時候認為我的基本的構想成熟了,所以開始研製轉調箏,可是工匠上卻還有缺陷,如果要繼續研製的話,所需投資的金錢會很多、很難負擔,所以只好停工了,屬於半完成。」他認為無論怎麼改良,例如五聲、七聲、多聲弦製的箏、轉調箏、蝶式箏、潘氏箏等,儘管左右手彈的時候如何熱烈,能有很多的調音、音程變化,古箏還是有缺陷。

004
<王瑞裕老師轉調箏>

箏合奏比賽
雖然國樂在台灣日漸普及,但是學古箏的人數卻慢慢減少,這個現象讓台灣古箏界的人感到很擔憂,王瑞裕老師認為主因是沒有大力推廣箏合奏比賽:「每一年有官辦的音樂比賽,包括有國樂團的比賽,於是學校都大力發展國樂團,為了自己的學校在推薦甄選中加分(按:台灣的一種升大學的途徑)。」那麼古箏呢?原來箏獨奏的比賽對學校的作用不大,就算學生勝出了,加分也沒有加到學校去,所以對學校來說推動力很低。唯一能發展的,應該是箏合奏比賽,這樣既可為學校加分,同時也可以推動古箏發展,讓學習的人數增加。「當然箏合奏的發展也要配合,包括高、低音箏的發展,這樣聲音才好。」日本箏的合奏上,已經有高、低音箏,談及這裡,箏炫總監莫偉樑表示現跟日本方面合作研究,希望儘快解決箏合奏的根本性問題。

DSC 0562
來自台灣的仙后座箏樂團訪問箏炫門店,準備在1月份與香港的丹青箏樂團合作的《港臺之爭–港臺箏樂交流音樂會》

後記
一、 王瑞裕老師大半生都為台灣的古箏推廣作出貢獻,自1950年起,親身經歷了中國音樂進入台灣的好幾個時期,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兩岸三地的古箏交流成為重要的一環,他期待各地都能繼續發展古箏音樂,互相交流借鏡,好讓這種傳統文化能繼往開來,傳承下去。

二、 王瑞裕老師應邀來港演講,講題是《台灣箏樂的回顧與前瞻》。也應「仙后座箏樂團」之邀擔任《港台之爭-港台箏樂交流音樂會》的客席導聆。

附錄:王瑞裕老師的經歷與現職

一、經歷
王瑞裕老師曾任國家兩廳院評議委員、桃園縣文化局傑出團隊評審委員、南投縣文化局傑出團隊評審委員、全國學生音樂比賽諮詢、命題、評審委員,及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金曲獎評審委員(第九、十、十七、十八屆)、中國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專科藝術課程標準審議委員、康和版國小音樂課本顧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兼任副教授。

二、現職
王瑞裕老師現任台北民族樂團團長、臺灣音樂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副教授、文化部南北管諮詢委員、臺北市文化局音樂類節目評審委員。

參考:
elite.tut.edu.tw/~797050210/repository/fetch/台音史pt.ppt (P.79-)
張簡韻文 -- 2014 《王瑞裕轉調箏之原理與實踐》。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