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箏壇分享- 秦箏歸秦——專訪著名演奏家、教育家、秦箏領軍人周延甲先生

【人物】秦箏歸秦——專訪著名演奏家、教育家、秦箏領軍人周延甲先生

舉“秦箏”大旗,奮真秦之聲、乘文化回歸,興陝西流派
——專訪著名演奏家、教育家、秦箏領軍人周延甲先生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方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大江南北的傳統箏樂正如新中國古箏教育事業奠基人曹正先生所言是---“茫茫九派流中國”。而“秦箏”在流派紛呈的箏壇上,是歷史最早、最久的箏樂,曾經在盛唐時期創造過箏樂藝術的輝煌,而隨著時過境遷,它逐漸沒落了,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瀕於絕響,後在陝西箏人的努力下復興的一大箏派。

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前系主任,秦箏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正是引領“秦箏陝西流派”復興的領軍人。從其首次提出“秦箏歸秦”的主張至今已為此奮鬥了將近一個甲子。箏樂大師曹正先生稱讚以周延甲為代表的陝西箏人使兩千多年的秦箏逸響新聲,不但恢復了它的歷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豔,大放異彩。時至今日,秦箏也正如那千年的古樹,枝繁葉茂,新花怒放。

越是飛速向前發展的年代越應該駐足腳步,追思過去,以求未來生生不息。在三月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本刊記者有幸與已81歲高齡的周延甲老先生相約暢談他與“秦箏”的點點滴滴,分享多年來他對箏藝術發展的所思所感,以示後人。

641

初涉箏壇投身三秦大地 納百家之所長以厚己   

作為“秦箏”藝術發展領軍人的周延甲並不是陝西秦地人,起初也不是習箏之人。他出生于山西聞喜縣,主攻二胡,自小受到歷史悠久、種類豐富的山西戲曲藝術和民間音樂的薰陶,(如蒲劇、碗碗腔、迷胡戲),因此結下他與民間音樂一生的情愫。1953年,周延甲憑藉夯實的二胡演奏基礎考入西北藝術專科學校(西安音樂學院前身),從此踏入了三秦大地,在此之前,他卻與箏素未謀面。

時間追溯到1955年學校開設的民樂合奏課上,周延甲第一次看到一位河南籍的學生演奏16弦小箏。1956年正值全國音樂周演出之際,由於古箏專業在學校裡還是空白,院領導就安排他去瀋陽音樂學院追隨箏派大師曹正深造。後來,學校邀請山東箏派大師高自成來校任教,周延甲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對箏的演奏技法得以悉數掌握。不過前輩們日常傳授他的均是山東、河南、潮州、客家等派箏曲,自幼鍾愛民間曲藝音樂的周延甲不禁暗自發問:這些箏派都是傳自曲藝音樂,陝西本地也有曲藝音樂,陝西箏也應當演奏陝西的東西,比如迷胡有那麼多調子,何不試?能否讓箏和這些陝西的曲藝音樂相結合?

周延甲曾在縣迷胡劇團幹過,還記錄過一本曲譜,再加上後來向陝西本地純正的迷胡老藝人的求教,他就改編了陝西民歌《繡金匾》。 19618月,全國古箏教材座談會在西安召開,箏界名家曹正、趙玉齋、王巽之、曹東扶、田耕時、王省吾、高自成、周延甲、蘇文賢、羅九香、王金如、何寶泉等彙聚一堂,編選出高等音樂院校箏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曲目教材。周延甲的《古箏迷胡曲集》中的16首曲子被三榜定案選用。在各派名家交流會演時,周延甲演出了自己創作的《迷胡調》受到好評。從此次會議起,才有了箏界流派之說。這些迷胡箏曲,算是初創的陝西流派吧。此次編訂的《古箏迷胡曲集》的面世,讓與會者初次聽到了正宗的陝西音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642

肩扛“秦箏歸秦”重任  身先士卒引領箏派回歸

著名音樂學家王光祈曾說過:“一定的文化和實物向外擴散的過程中周圍得到繁榮和發展,原地反而絕跡了”。周延甲以此類比“秦箏”當年的狀況:“箏”2700多年前從秦地發源,傳到河南、山東,又傳到南方,隋唐年間非常繁榮,清代以後逐漸衰退,直至新中國成立時,在陝西已瀕於絕響。鑒於此,周延甲曾在1960年時提出“秦箏歸秦”,並感歎道:秦箏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見或少見,此不能不為奇也!這一主張正式見諸於文字是在他編訂《古箏迷胡曲集》的前言中,他呼籲“現在是秦箏歸秦的時候了”;1963年他在陝西人民廣播電臺的講座中,進一步強調了這一主張。

所謂“秦箏歸秦”,周延甲說到:第一個“秦”字,說明箏的發祥地、箏彈奏的秦聲秦韻;“歸”是針對秦皇“退彈箏”而言,2000多年前的“退”,2000多年後的今天,又要“歸”回到人民中來;第二個“秦”字,是指陝西這個秦人聚居的地方,西安音樂學院建在陝西,首先要為陝西人民服務。

643

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上演出《迷胡調》

為了實現這一宏願,周延甲身先士卒,在留校任教期間,曾兩次提出申請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學習,自拿古箏參加省戲曲研究院的樂隊,天天彈奏迷胡戲。據統計,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周延甲自發改編創作了大量的箏曲50餘首,尤其是《繡金匾》《薑女淚》《秦桑曲》《淒涼曲》等迅速風行於箏壇,並流傳海內外。在他的感召下,諸多門生也紛紛投入到“秦箏歸秦”的全面復興中,如曲雲根據唐代西安鼓樂的曲牌創作的《香山射鼓》,魏軍根據秦腔創作的《三秦歡歌》《婆羅門引》等。除了秦箏作品不斷產生,還有一些演奏家通過演出擴大了秦箏的影響,如1982年濟南全國民樂大賽中周延甲女兒—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望演奏《秦桑曲》獲得優秀演奏獎,她是傳播秦箏作品最早的演奏家,多次為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演奏《秦桑曲》。1989年“山城杯”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尹群、張曉紅演奏《秦桑曲》分獲一、二等獎,樊藝鳳演奏《香山射鼓》獲得三等獎,《秦桑曲》獲得創作一等獎,《香山射鼓》獲得創作優秀獎。1983年,為了探尋研究秦箏歷史和復興秦箏,周延甲聯合眾多同仁成立了“秦箏學會”,同時創辦以他任主編的《秦箏》雜誌,主抓理論建設。與此同時,周延甲聯合陝西諸多箏家和箏學理論家,寫出一系列的史論和箏學理論文章,追溯秦箏歷史,記載復興成果,是形成陝西箏派的重要佐證,恢復、確立了陝西箏派的正統地位。

644

1983年秦箏學會成立大會上發言

如今陝西箏派已成為獨具特色的一個流派,周延甲認為該流派特色主要體現在:1、依附的樂種——秦聲迷胡等民間音樂;2、“苦”“歡”兩種音階交替;3、旋律進行——下行多級進,上行多跳進;4、旋律的歌唱性強;5、左手大指與食、中、無名三指同時或交替按弦;6、聲腔體為主,八板體次之;7、富有時代特徵。正是這些特徵使其在當今流派眾多的箏界中傲然佇立,煥發生機。

陝西箏派是後起之秀,在發展中不斷摸索,隨著古箏演奏技術的不斷提升及內容的豐富,秦箏得以不斷發展,在當代各箏派乃至東西方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周延甲不忘居安思危,當談及秦箏如何在當下繼續保持生機並不斷發展時,他說到:“曲目創作是重心,秦箏曲不應只局限在單一旋律的模仿,而且也應加入更多專業技法,從過去的“聲腔體”逐步演變為刻畫音樂形象的相應曲體。曲式結構多元化,融入一些協奏、交響的表演形式。傳統要在創新中繼承,民族聲韻在發展中表現。

645

跨學科打造複合型人才 大浪淘沙方可留曲傳世

時代裡的偶然造就情系秦派的必然,作為秦箏的領軍人,周延甲身兼傳承並普及的重任,自1959從西安音樂學院畢業任教至今,培養學生200多人,使他無愧於一名“教育家”的稱謂。在他曾任民樂系系主任期間,要求本科學生必須有三項技能:會演奏、會創作、會寫論文,只有三項技能兼備,方可順利畢業。

為此,他特意開設民族音樂創作與民族曲式課程,成立教研室,讓學習民族器樂演奏的學生一專多能。周延甲認為:專業作曲家為民樂寫作品是好事兒,開拓了古箏新局面,如與彈箏的人合作,效果會更好。

646

1972年用試製的16弦踏板轉調箏參加陝西省獨唱(奏)音樂會

自小在民間音樂薰陶下成長的周延甲,骨子裡就透著濃厚的傳統音樂氣息,這股氣息再經後天紮根民間,拜師求學的歷練愈發深厚,從他早年創作改編的諸多秦箏曲目來看,包含了濃厚的秦地風情和原汁原味的陝西特色,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對他而言,真正的好作品必須要有“韻”和“味”。如今箏界發展一片繁榮,也有了更多的專業作曲家加入到箏的創作中來,這些飽含西方技巧性的作品同時也帶動了古箏演奏技藝的提升。周延甲對此保持一種豁然的態度,他說:任何樂器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希望作曲和演奏都能揚長避短,還要注意“曲彌高者,其和彌寡”問題。在多元、多極、多變的大千世界裡,由於人們的審美情趣以及習慣愛好的不同,選擇也有不同,好的東西總會被流傳。如今要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回味傳統文化,民族樂器,天經地義彰顯中華精華。普及永遠是第一位的。

647

1960年研製的雙排碼秦箏

“箏改”探索恪守底線  民樂不可流於形式

“仰望星空”展望未來的同時,周延甲也不曾忘記尋本溯源。單就對古箏的稱謂,周延甲就不以為然:古箏雖然很古雅,不過古箏加“古”字,不恰當!“古箏”是俗名,是約定俗成的名,不是正名,更不是祖籍名字,叫“箏”比較合適。

除了對箏名稱的思考,他在幾十年的彈箏生涯中也不斷對樂器本身摸索改革,不過再怎麼改,他都會堅持“不能拋棄原來形制”的底線。他曾嘗試給古箏安裝踏板研製出十六弦、二十五弦踏板轉調箏,以解決箏轉調問題;也曾嘗試在箏的後面開一個蓋,以方便換弦……如今,他依舊為此而不斷思考並踐行著。對他而言,古箏存在的常識性問題是弦序號問題,常規弦序從來是由低到高排列,中外樂器莫不如此。可現在箏的弦序卻是從高到低;其次箏沒有製音器,速度越快樂音就越模糊不清;還有當代箏的製作音響很好,不過長音的共鳴差了點,音量、音色平衡不夠。

648

2000年香港“秦土情”演出後留影

為了創造便於與世界交流的工具——國際通用的五線譜,周延甲與他的兩個孩子(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望、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古箏演奏家周展)積極普及推行古箏五線譜教學。談及這一想法的初衷,周延甲談到了曾經一位隨他學箏的留學生:這個學生一拿簡譜看不懂,可是一轉成線譜就很容易看懂,簡譜如今只有我們國家在用,全世界都普遍使用五線譜。 

周延甲非常不贊成音樂表現流於形式的做法,在他看來,音樂是用真情實感,是靠旋律打動人心的。不能嘩眾取寵,糊弄老百姓。

649

心系秦箏,白首不渝;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周延甲雖已退休在家,卻無時不為推廣普及秦箏藝術、中華箏五線譜教學體系等事殫精竭慮。路漫漫其修遠兮,兒子周展稱父親是“中華箏”改革發展的總設計師,指引著全體秦箏同仁的前行方向!其生也有涯,而行者無涯!周延甲老先生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予他的責任和機遇,既然歷史選擇了他,他說自己理應當仁不讓的一直走下去!

文章轉至中國民樂雜誌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