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ICON FB ICON WC

箏人箏事 - 戈弘:千岩競秀 獨領風騷 ——古箏名家王中山掠影

第七屆華樂論壇獲獎者自述系列展播

6



戈弘:千岩競秀 獨領風騷 ——古箏名家王中山掠影

11

戈弘

在當代中國壯闊瑰麗的音樂文化高原上,古箏,無疑是個“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群落。其間,聳立著一座峻峭挺拔、獨領風騷的大山——著名古箏家王中山。

1986年秋天,在揚州召開的首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上,當時還不是正式代表的青年箏手以一曲用快速指序表現的《打虎上山》,技震四座,一鳴驚人。他,就是王中山。從那時算起,已整整過去32年,當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古箏新苗,已成長為冠蓋華夏的參天大樹。而今,作為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的王中山,有著眾多閃光的頭銜: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樂系副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社會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基金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管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會長。同時兼任中國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中宣部、中組部“2017全國文化名家四個一批人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前會長、著名指揮家、作曲家朴東升先生生前曾這樣評價過王中山:王中山是近年來在箏界、民樂界,乃至整個音樂界備受矚目的人物,他是一位將古箏演奏、教學、創作、社會活動集于一身的複合型人才。曾在海內外舉行過近三百場音樂會,二人聯炔或幾人組合的獨奏音樂會也逾百場。演奏場次之多,受眾面之廣,成為幾乎絕無僅有的奇跡。在當代中國民樂界產生了十分廣泛的深遠的影響。

14

王中山,不僅人如其名,而且他創作的箏曲亦有以山命名的,如《溟山》、《遠山》等。其實,他自己就是一座大山,這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人們從不同角度去觀察,都能感受到不同風采,或巍峨峻峭,或秀麗多姿,或堅挺磅礴,或逶迤延綿。這不禁令人想起偉人毛澤東的著名詩篇《十六字令·山》,用之比喻今天的王中山,似頗恰當。

     

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對王中山而言,箏,是真正的終生伴侶,其習箏、彈箏、教箏、研箏的整個過程,恰似大山延綿,逶迤不絕;他那癡心不改、一往無前的鐘“箏”精神,便是其“快馬加鞭未下鞍”的最佳注腳。

王中山自幼習箏,先後向郭振基、徐守中、李吉昌等十多位元藝人學習河南地方音樂。南陽戲曲學校和南陽曲劇團的生涯,讓他從小飽受中州民間音樂文化的滋養。而師從古箏名家趙曼琴先生後,更讓他這“山中王”[1],小老虎如虎添翼,演奏技藝大為提高。趙師首倡的“快速指序”,讓他把每分鐘280拍的《打虎上山》表現得生龍活虎,暢酣淋漓。一台箏堪比一支管弦樂隊,故能在首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上嶄露頭角,一鳴驚人。

198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中國音樂學院之後,又成為著名古箏教育家李婉芬教授的入室弟子,在箏學的道路上更快馬加鞭飛奔向前。

同一切演奏藝術一樣,古箏演奏藝術也是以技巧為基礎的。技藝,技藝,無技即無藝。作為享譽海內外的演奏家,王中山掌握了超人的一流技巧。人們說,中山天生就是塊彈古箏的料,他的天賦太好了。是的,中山的天賦極高,然而,僅靠天賦就能成為名家嗎?在習箏的過程中,王中山刻苦練技,“三更燈火五更雞”,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勞,才錘煉出一手從心所欲的演奏技藝。他要在古箏上彈奏出類似二胡的細膩、委婉,則輕細勻密的搖指,柔弱如絲;他要在古箏上彈奏出恰如琵琶的剛勁豪邁,則排山倒海的掃搖、震魂攝魄;聽“凕山”之幽深,深不可測;感“秦川”之悲痛,痛難自已。……所有這一切藝術效果,都是以精湛的彈奏技巧為前提的。

12

當然,並非僅有純熟的技巧就能產生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高超的技巧只是藝術表現的基礎。真正的演奏藝術還要加上“弦外”的功夫,才能協調好音樂的“輕、重、疾、徐、剛、柔、遲、速、遠、近、濃、淡”等各種關係,而至臻佳境。王中山的演奏,沒有少在“弦外”下功夫,他的“弦外功夫”概括起來上概有九個字:苦讀書、勤修煉、師造化。

     

苦讀書

彈箏必須知箏、懂箏。雖說古箏是一件在民間流傳甚廣、深受勞動人民喜愛的“草根”樂器,但它同時還是倍受古代王公大臣、文人墨客們所推崇的“仁智之器”,有關這方面的史料,王中山讀得不少。他不僅熟知曹植“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的詩句,和阮瑀“苞群聲以作主,冠眾樂而為師”的讚譽,而且把阮瑀的《箏賦》幾乎倒背如流。對於唐宋詩詞中有關音樂的篇章,不論是贊箏的,頌琴的,還是描寫琵琶的,他都悉心研讀,許多詩詞名句,常常張口就來。不僅如此,對傳統國學,孔孟老莊,《四書》《五經》,亦多有涉獵。

正由於有古典詩詞,國學經典的積累與研習,才讓自己對傳統音樂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對傳統箏曲的意境、情感、哲理有更深刻的把握。

     

勤修煉

這是指彈奏技巧之外的修煉。中山除了彈箏,還喜歡詩歌、繪畫、書法等姐妹藝術。他追求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融通。誠如人們讚譽唐·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樣,王中山的箏曲和畫作也常常是“音中有畫,畫中有音”。中山彈箏多“悟”,悟情境,悟意蘊,悟天道,悟仁義。所有這些都在於探尋情意,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看王中山演奏,他從來都是“旁若無人”,完全沉浸於樂曲的情意之中了。

     

師造化

宋·朱熹有兩句名詩:“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生活便是一切文學藝術的源頭活水。箏樂亦無例外。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從生活出發的。王中山除了飽讀詩書,更勤于行路,祖國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不辭萬里,皆有跋涉。同時喜愛箏樂與繪畫的王中山,對道法自然,師從造化,不僅情有獨鍾,而且悟會頗深。他所創作的箏曲,無論《凕山》,還是《雲嶺音畫》,都是其身臨其境後所獲感悟的藝術結晶。

正因為不停地讀書、修煉、師造化,王中山的箏藝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二、“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古箏藝術的發展突飛猛進,藝術技巧不斷創新,藝術成果舉世矚目。左手越碼的“雙手抓箏”,“勾挑擘托”的重新組合,新創曲目源源不斷,新編技法層出不窮。從而讓古箏藝術的審美領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於是,有人驚呼,傳統箏藝被“顛覆”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古箏被“邊緣化”了。在這些人眼中,王中山及其同道的中青年箏家,竭力推廣技巧繁複的現代箏曲,乃是“擠壓”,“顛覆”傳統箏藝的“罪魁禍首”,他們的新技法將傳統箏藝的天空捅了大窟窿。

情況果真如此麼?

事實是,在對待傳統箏藝的態度上,王中山們可以說個個心懷敬畏,人人彈奏認真。曹正先生借喻過的“茫茫九派流中國”之箏派傳承的接力棒,正歷史地傳遞到他(她)們的手上。他(她)們每個人都是演繹傳統流派箏曲的高手。還是說王中山吧,他從小習箏,其最早練習的就是河南板頭曲、中州古調。許多民間樂曲的精彩旋律,早就融於心而匯於指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領悟愈深,演繹愈淳。一曲《漢江韻》,獷放中不失柔順,豪爽中充滿溫馨,把中原音韻表現得敞亮鮮活,入木三分。不僅如此,對於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如山東派從容質樸的《四段錦》,浙江派清瑩遠闊的《高山流水》,客家箏細膩委婉的《蕉窗夜雨》,潮州箏流暢清新的《寒鴉戲水》等,在王中山的指下都有基於傳統美學的精彩演繹。

15

對王中山而言,傳統箏藝中左手按、滑、吟、揉、推等指法,不僅僅為了“以韻補聲”,更多的時候是在衍伸“韻”之內涵,改變音響形態,呈現聲音變化的過程,從而拓展審美空間,達到新的美學境界。輕重疾徐,剛柔遲速,從心所欲,克臻化境。

所以,即便像《漁舟唱晚》這樣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傳統箏曲,在王中山指下也會有與眾不同的精彩呈現。這裡,摘錄一段文字,它是一位元“山粉”在聽了王中山於深圳舉行的《箏聲裡的古詩雅韻—王中山古箏音樂會》上演奏的《漁舟唱晚》後的一段感受:

……第一個音出來,那台睡在舞臺上的古箏被喚醒,其聲,箏箏然。樂句,隨指尖流淌而出,氣息、吐納、收,仿佛在搖曳,蕩起微波。樂聲,隨漣漪散開,遠去,回蕩。收穫、欣慰,彼此唱和、問答、牽連、相約。夕陽、瀲灩,湖山倒映。結束由慢漸快,仿佛千帆競渡。而王中山先生的手速已臻化境,無法在腦海裡重播的那種快,但依然溫柔……尾聲,曲終人散,繼續依依不捨,但戛然而止。縈耳繞梁,意猶未盡。

這僅僅是一位聽眾的現場感受,但他至少讓我們看到了王中山演奏傳統箏曲的巨大魅力。

對於傳統箏曲,王中山更多的時間是“功在箏外”。由於他詩文書畫樣樣通達,故演奏古曲能深入精髓,面對《漁舟唱晚》,不僅看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致,更精讀過《滕王閣序》,瞭解其更深刻的背景。

無論現代箏曲,還是傳統古曲,王中山都有精心揣摩後而獨具神韻的演繹。

唐·韓愈《題杜子美墳》詩中,有一聯讚譽杜甫的詩句:“筆追清風洗俗耳,心奪造化回陽春。”我以為,只要將“筆”字改為“指”,即可用來形容王中山的箏藝,即“指”追清風洗俗耳,心奪造化回陽春。毫不誇張地說,王中山的箏曲演奏,無論是現代的,還是傳統的,都到了“指動驚風雨,弦鳴泣鬼神”的境地。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當然,“柱其間”的山,已不僅僅是王中山,而是以中山為代表的中國當代箏人群體組成的巍峨大山。

     

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用“倒海翻江卷巨瀾”來形容近三十多年來中國古箏界的發展狀況,頗為形象。想當年(1986年),首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召開的時候,國內彈箏者不過千人左右。而今僅從揚州箏每年銷售50萬台推算,當下海內為彈箏者已逾千萬,豈止“巨瀾”,簡直就是狂潮!

王中山,便是勇立潮頭的“弄潮兒”。

作為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古箏家之一,除了演奏,王中山還在古箏教學、箏學研究,箏業發展諸方面傲立潮頭,奮勇前進。

     

育箏才

鄭板橋詩雲:“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已經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王中山對此有深切體會:當年,少年時代如果沒有郭振基等老師的啟蒙,青年時代沒有著名作曲家何彬先生的指點和引薦,上大學後沒有李婉芬老師的親授、提攜,就不可能有今日之王中山。他之所以有《望秦川》之作,乃是對秦地出生的李老師的深切懷念。他非常感謝和感恩一路走來引導和幫助過他的“貴人”。

最好的感恩,乃是傳承。把前人的恩德傳遞給後人。所以,王中山對他的學生也如當年老師們對他一樣,傳道、授業、解惑,立德、煉藝、樹人。從做人到做事,全方位地給學生們打好基礎,煉好功夫。所謂“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他循循善誘,他諄諄教導,他因材施教,他悉心扶持,終於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光彩照人的頂尖古箏人才,如宋馨心、劉穎、姚依新、吉煒等,分別於2000年、2008年、2012年,在文化部主辦的“文華獎”、中國音協主辦的“金鐘獎”、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舉辦的“敦煌杯”等國內頂級專業比賽中,獲得金銀銅獎等好成績,倍受國內同仁關注。他培養的部分優秀學生,已成為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學骨幹,和中央民族樂團、中央廣播民族樂團的青年古箏演奏家。

作為一代古箏教育名師,王中山功不可沒。

16

     

 建箏學

古往今來,中國的民族器樂中,只有古琴因其歷史悠久,文獻浩瀚而卓然形成“琴學”。古箏雖然也歷史悠久,且流派眾多,但多因其植根民間,演習者多為民間藝人,鮮有文人介入,流傳的文獻與傳譜不多,故而要建立所謂“箏學”,尚需時日。

新中國建立之後,前輩箏人曹正,趙玉齋、郭鷹,高自成等把古箏送進高等音樂學府。此後,他們的學生,也就成為新中國首批培養出來的箏家,如周延甲、趙登山、李婉芬、焦金海、何寶泉、孫文妍、王昌元、範上娥、薑寶海等,不僅在箏藝弘揚方面,成績斐然,而且在箏曲創作、箏論研究、乃至箏器改革方面多有建樹。

當箏史的接力棒傳到王中山們這代箏人手上時,一門新興的“古箏學”(或曰“箏學”)已呼之欲出。

王中山除了因其在彈奏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和新創箏曲甚多,推動了古箏事業的發展。還因其在理論研究方面的貢獻,促進了“中國箏學”的進程。首先他的論文《論古箏演奏中手心的運用》、《古箏當代演奏新技法概論》等在國家核心期刊《中國音樂》、《人民音樂》上發表;其二,作為中國箏會的領頭人,他對四年一度的“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的學術活動十分重視,他不僅親自策劃論文交流,而且還為第八屆箏會的論文集《揚州論箏》題寫了書名;三、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主編了數十萬字的《華樂大典·古箏卷》。為建設“中國箏學”立下汗馬功勞。

     

興箏業

王中山為了中國古箏藝術事業的繁榮興旺,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是全方位的。除了教學,巡演、創作、研究,他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等單位主辦的《光榮綻放·中國十大古箏演奏家》、“央視音樂活動開播慶典”等大型演出活動,並在數十部全國有影響的影視劇(如《三國演義》等)中擔任古箏配樂。他先後出版了《王中山古箏曲集》、《中國古箏考級教程》等書籍和音像製品。香港“龍音”、臺灣“風潮”等唱片公司為他出版了《黃河魂》、《嶽飛》等多張獨奏專輯和數十張教學光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承者,中山還為把古箏藝術推向世界,積極從事中外音樂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出訪過美、德、法、英、波蘭、義大利、西班牙、匈牙利、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並同許多國際知名交響樂團合作,向世界傳播中國古箏的美妙音韻,讓更多的國際友人瞭解和喜歡中國音樂。

作為同時兼任“音協”和“民管”兩個“古箏專業委員會”會長的王中山,關於古箏藝術的傳承發展工作,是面向全國的,除了他所在的北京,上海、南京、揚州、廣州、深圳、西安、成都、鄭州、武漢、長春、瀋陽等上百個大中城市,東西南北中,盡在行程中。他到各地,不僅是巡演,常常要兼顧許多,或給箏童“開蒙”,或給“粉絲”授藝,或與同道交流,或開學術講座,所到之處,箏潮湧動,風生水起,一派勃勃生機!

03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當今中國有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古箏大軍,正以萬馬奔騰的雄偉氣勢,振興著中華國樂。王中山,作為箏樂的領軍人物,正以空前高漲的熱情,高舉著新時代民族音樂的大旗,闊步前行,為中華國樂之振興並傲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作出其獨領風騷的傑出貢獻。

壯哉,中山!

201866日於聽竹齋

[1]注:王中山的名字倒過來便是“山中王”。當年箏學泰斗曹正先生曾戲稱王中山為“山中王”,言其為“小老虎”。

13

(本文在《中國民樂》報20186月期第四版刊發)

----------------------------------------------------------------------------

若果大家對本文或箏炫網站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查詢,歡迎致電箏炫查詢熱線35282708。
大家亦可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查詢。

想隨時隨地知道更快更新的古箏消息,請加入箏炫Facebook專頁